9月11日,“第二届中拉汉学季:全球南方汉学发展与经贸合作”在世界汉学中心正式启动,并正式揭牌“全球南方经贸文化战略咨询中心”。阿根廷驻华大使马致远(Marcelo Suárez Salvia)、智利驻华大使巴勃罗·阿里亚兰(Pablo Arriarán)等多国驻华大使率团出席。
本文为马致远大使在当天上午举行的“全球南方汉学发展与经贸合作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全文翻译。

尊敬的青岛市外办代表、学术界同仁、青岛企业及媒体代表,尊敬的智利驻华大使先生,尊敬的徐宝锋主任、孙新堂主任:
能够在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这一卓越学术平台上发言,我深感荣幸。首先,我要对受邀参与此次会议表达最诚挚的感谢,尤其感谢能有机会就汉学的重要性,以及此类机构在文明对话中所发挥的作用分享一些思考。
如今,世界汉学中心已经是理解与合作的典范。该中心于2022年由青岛市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成立,自创立以来,已逐步发展为汇聚全球学者、翻译家、研究人员与外交官的独特平台。其使命是搭建中国与其他文明间的桥梁,助力知识传播、促进相互尊重、开辟合作路径。今天成立的“全球南方经济文化战略咨询中心”便是鲜明例证,这一举措无疑将对中拉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北京语言大学一直是中国在语言推广、文化传播及学术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机构之一。凭借战略眼光,该校将汉学打造为文化与学术外交的工具,能够增进信任、开拓合作新视角。对于我们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人士而言,这样一所不仅教授和翻译中文,更能解读中国文化、连接不同世界的机构,具有尤为重要的价值。
在国际语境下,汉学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研究汉学,意味着深入探索这一千年文明——在历史不同时期,它为人类发展作出了诸多决定性贡献。从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到在哲学、医学、艺术领域的成就,中国以智慧、创新与创造力丰富了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如今,我们有幸见证又一个历史性时刻:中国重新在全球舞台占据核心地位。这不仅得益于其卓越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更源于中国推出多项举措,为改善全球民生、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国际合作带来了切实方案。
漫步中国大地,人们总会想起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伟大探险家——他们踏上这片土地,寻求贸易、知识与技术交流。其中,马可·波罗的名字尤为特别,他是全球对中国及其文化心生向往的象征。这些旅行者见证了一个在诸多领域引领潮流的文明。而今,在21世纪的当下,我们再次见证中国向世界展示一条可行之路:一条和平发展、包容开放、注重国家间交流的道路。
在此,汉学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还能推动不同思想传统的对话,促进相互理解,既让中国文化得以丰富,也让我们这些致力于研究中国历史、哲学与文化的人获得启迪。
借此机会,我还想特别感谢徐宝锋教授——他为搭建拉中桥梁付出了巨大努力。通过汉学研究,他的工作为拉近拉中地区距离起到了关键作用,所打造的学术文化合作平台,如今已成为双方共同的宝贵财富。近期在智利圣地亚哥举办的第二届拉美汉学家大会便是有力证明,来自拉美各地的杰出专家齐聚一堂,再次彰显了汉学作为文明理解与对话工具的蓬勃生命力。
阿根廷与中国拥有极具互补性的关系,这对两国发展至关重要。
经济层面,阿中关系已达到战略高度。中国如今是阿根廷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也是能源、基础设施、交通及农工业等领域的关键投资方。可再生能源、铁路、水电站等大型项目的推进,不仅提升了阿根廷的生产能力,更为其实现更可持续、更具包容性的发展创造了机遇。这种经济交流,辅以持续的政治对话,构成了两国全面伙伴关系的核心支柱。
但我想强调,这不仅是基于贸易或投资的经济联系,更有着日益紧密的文化纽带,让两国人民心更近。在这方面,阿根廷多个省份设立的孔子学院值得关注,它们为数千名学生打开了学习中文与中国文化的大门;同样意义重大的是,每年有越来越多的阿根廷地区热情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并将这些节日纳入本地文化日历。
此外,阿根廷的汉学研究正快速、稳步发展,且覆盖多个领域,吸引了来自不同政治背景、不同学科的学者。这不仅体现了汉学研究领域的丰富性,也反映出阿根廷民众对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与思想的真切兴趣。
整体而言,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正满怀期待地关注这些机遇。而汉学成为深化这种理解的最佳载体——它帮助我们超越短期局势,认识到中国传统的深厚底蕴,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学术、文化与外交合作的新形式。
最后,请允许我分享一点思考:汉学不仅是一门学术学科,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它是连接文化、消除偏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工具——尽管这些国家地理上相距遥远,但却有着共同的愿景。阿根廷愿再次承诺,将继续支持并深化这条对话与合作之路。因为我们坚信,思想、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交流,是构建和平未来最坚实的基础。
谢谢大家。
2025-09-26
2025-09-19
202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