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简介
中国-希腊“文化遗产研究、汉学与中国研究和翻译研究”双学位博士项目是希腊首个专门针对中国与希腊文化遗产保护及研究的高端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由希腊汉学中心依托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专业和爱奥尼亚大学地缘文化分析实验室(GEOLAB)负责实施,该实验室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文化遗产与安全”(Cultural Heritage and Security)教席的科研执行机构。
项目旨在通过国际遗产及相关活动的教育与实践,培养具有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清晰理解文化遗产核心概念、洞察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最新学术动态、掌握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技能、能够参与和指导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博士生将通过该项目掌握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与实践技能,并为全球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业后,将分别获得由北京语言大学和爱奥尼亚大学颁发的两个博士学位证书,两个学位将使用同一个博士论文和答辩程序,论文为中英双语。
二、学校简介
北京语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唯一以“语言”命名、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主要使命的国际型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建校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国际中文教育为特色、以语言教育和研究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世界知名大学。目前学科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医学11个学科门类,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艺术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另有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0个,中国语言文学与区域国别学2个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
希腊爱奥尼亚大学是希腊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爱奥尼亚学院的继承者。该校成立于1824年,位于美丽的科孚岛(Corfu Island),以其丰富的历史和教育传统而闻名。爱奥尼亚大学地缘文化分析实验室(GEOL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文化遗产与安全”教席的执行机构,由实验室主任斯塔夫洛斯·卡茨奥斯(Stavros Katsios)教授担任教席指导委员会负责人。这是希腊唯一以文化遗产为核心研究领域的教席。
三、专业介绍
世界汉学与中国学专业培养有志于学习和研究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的高级专业人才,包括汉学家、中国研究专家、国际职场“中国通”。学生完成学业后,将具有扎实的汉学基础、全面的关于中国历史与文明的认识、深刻的关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理解,并形成较高的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能力,未来可以在与中国历史与文明相关的公共服务、国际组织、民间社会组织任职,或在高等院校、国际汉学与中国学研究机构从事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跨文化遗产保护与翻译研究专业采用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角度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行跨学科研究。该专业以中、希两国的文化和历史为切入点,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面临的挑战,重点探讨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项目的研究旨在拓展文化遗产研究的范围,并为全球文化遗产领域提供新的视角。
四、招生计划及招生导师
2025年北京语言大学-希腊爱奥尼亚大学联合培养项目招生计划约5人,最终人数以实际录取为准。招生导师见项目招生目录(附件)。
五、导师团队
该项目博士研究生由中希导师团队联合指导,联合导师团队将按照1中1希配置,报考时仅需报考一位导师,入学/交换后根据研究方向等协调确定导师团队。
▲徐宝锋
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文艺学、海外汉学、中国文化外译与传播等方面的研究。
▲张西平
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长期以现代西方文化,1500-18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汉学史和中国基督教史为主要研究领域,目前正在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早期汉学研究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
▲胡燕春
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文论对外传播、比较诗学、当代美国汉学。
▲埃琳娜·埃弗拉米多
(Elena AVRAMIDOU)
教授、博士生导师、爱奥尼亚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指导委员会成员。研究方向:希腊哲学和中国哲学的比较方法,尤其是孔子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与互动。
▲斯塔夫洛斯·卡茨奥斯
(Stavros KATSIOS)
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希腊爱奥尼亚大学地缘文化分析实验室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威胁和文化遗产相关活动教席持有人以及希腊汉学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国际经济关系、经济犯罪、文化遗产威胁。
▲斯特凡诺斯·弗拉霍普洛斯
(VLACHOPOULOS Stefanos)
教授、博士生导师。爱奥尼亚大学外语翻译系的跨语言交流教授、口译系主任。他是一名训练有素的笔译员和会议口译员,拥有翻译学博士学位。他的专业领域主要包括跨文化交流、特定领域交际、法律翻译、法律和公共服务口译、词典编纂和课程开发。他在管理其专业领域的国内和国际研究项目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利瓦斯·索蒂里斯
(LIVAS Sotiris)
教授、博士生导师。爱奥尼亚大学理事会成员,“语言与跨文化交际”硕士项目主任及“语言与政治实验室”(DFLTI)的主任。研究领域为中东政治与社会。
▲卡拉斯·约阿尼斯
(KARRAS Ioannis)
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目前担任机构伊拉斯谟协调员(IU)和爱奥尼亚大学研究与创新中心数字人文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为英语与跨文化交际。
▲齐古·玛丽亚
(TSIGKOU Maria)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玛丽亚·齐古博士是爱奥尼亚大学(IU)外语、翻译与口译系(DFLTI)的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领域为普通语言学与翻译。
▲莱特西奥斯·瓦西里斯
(LETSIOS Vassilis)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爱奥尼亚群岛语言、历史与文化实验室的主任,同时也是希腊汉学中心科学委员会成员(IU-BLCU)。研究领域为现代希腊文学与外国文学翻译。
以上为项目部分导师介绍,导师匹配分两阶段完成:
报名阶段:从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报名系统中选择一位中国籍或希腊籍导师;
入学/交换后:项目办公室将协调为您匹配另一位国籍对应的导师。
六、学制、学费及学习内容
(一)学制
该项目博士学制最低为4年,将采用“1+3”或“2+2”的学习模式,学习形式为全日制线下学习。学生须在中、希两所大学轮流开展学习与研究,其中联合培养项目博士第一学年课程学习须在北京语言大学完成,其在北京语言大学的学习时间不得低于1年。两所大学支持学分互认。
(二)学费
1.学费:北京语言大学:10000元/年;爱奥尼亚大学:5000欧/年,两校学费每年同时收取,详见后续相关通知。
2.其他费用:国外期间的学费及生活费用(包括往返国际旅费、住宿费、伙食费、医疗保险等)由学生自理。护照与签证费用亦需自行承担。
(三)学习内容
1.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分获取、课程设置及毕业要求参考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培养方案。
2.爱奥尼亚大学
(1)学分和毕业所需要求:
该项目有240个ECTS,包括3门必修课和9门选修课。入学第一年(第一和第二学期),该项目的博士生必须修读并完成3门必修课和1门与其论文主题相关的选修课。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所有课程均以英语授课。学术论文和博士论文必用英语撰写,摘要需用希腊语和中文撰写。
毕业前,该项目的博士生必须在SCOPUS期刊上发表至少一篇学术论文,并参加至少两次科学会议并发表论文;同时需遵守两所大学各自的博士学习相关规定。
(2)核心课程:
A.必修课程(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
该课程包括以下三门必修课程(每门10ECTS),以面对面和混合形式授课:
①西方世界的汉学(第一学期)
本课程分析西方汉学的发展,从最早的传教探险和中国文献翻译到当代的跨学科方法。本课程侧重于东西方关系,强调文化理解、刻板印象和中国在全球的重要性。
②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第一学期)
本课程提供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知识。它还旨在提高学生的研究技能、批判性思维以及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复杂研究问题的能力,包括与文化和文化遗产相关的问题。
③全球背景下的文化遗产(第二学期)
本课程探讨文化遗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重点关注全球化。课程重点研究文化遗产以及翻译和口译在跨文化和语言界限传播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
以上课程为12节三小时课程,将通过考试和作业进行评估。
B.选修课(第二学期)
博士候选人选择以下九门选修课程之一,以面对面和/或混合形式授课(将提供参与人数最多的课程):
①情报历史、情报技巧和机制
本课程结合历史和技术方法,重点介绍信息收集和传播、虚假信息和相关策略。它分析了当代全球背景下情报服务及其实践的演变。
②外交学
本课程从文化角度研究外交政策工具,例如文化和经济外交。学生将培养外交敏感性和评估政策选择的能力等技能。
③中国和希腊哲学的比较研究
本课程比较中国和希腊的哲学思想,强调差异、相似之处以及对东西方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④中国研究选题I
本课程考察中国的历史发展,分析关键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化。目的是加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强调中国尽管经历了政治动荡和内外挑战,但仍然通过其强大的文化传统和儒家价值观保持了连续性。
⑤中国研究选题II
本课程重点关注中国艺术和文学,分析文学、绘画、戏曲和电影。它展示了艺术如何影响和受中国文化认同的影响。
⑥本地化与全球化:创造本地和全球体验
本课程探讨本地化在为不同受众调整内容方面的作用、本地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以及文化适应的重要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学生将学习在当今全球化环境中促进有效沟通的工具和技术。
⑦翻译与技术
本课程探讨使用技术工具(如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工具和机器翻译)来提高生产力和成果。学生将分析这些工具的功能和局限性。
⑧翻译和口译理论
本课程探讨翻译和口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涵盖道德、认知和文化方面。学生将获得适用于专业环境的技能。
⑨无障碍和翻译
本课程侧重于翻译实践,使内容可供所有人(包括残障人士)无障碍使用。它涵盖的主题包括使用专门工具为聋人和听力障碍者制作字幕以及为盲人和视力不佳者制作音频描述。
若选择以上选修课程,博士候选人必须出席,但没有考试或作业。
七、申请要求及选拔程序
(一)申请要求
(1)申请对象为应届或往届毕业生,且获得两所大学认可的硕士学位或达到硕士同等学力要求;
(2)申请人须具备一定英语水平(听、说、读、写);
(3)申请人须能够接受英语作为教学媒介,阅读英文文献,撰写学术论文,并能够在完成后用英语在七名考试委员会成员前进行论文答辩;
(4)申请人须提供有效的英语水平证书或英语语言能力证明(英语母语者、英语专业毕业生等);
(5)如果申请人无法提供正式的英语证书,爱奥尼亚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委员会(各至少有一名代表)将评估申请人的英语能力,例如通过面试或内部测试。
注:申请人须同时满足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与中国学”和爱奥尼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汉学与中国研究和翻译研究”专业的博士入学要求。
(二)网上报名及缴费
符合条件的考生登陆网上报名系统(网址为:http://blcu.yanzhao.edu.cn/kspt/)填报信息,并交纳报名费200元。网上报名系统将于2025年5月20日10点开通,2025年6月2日24点关闭,逾期未完成报名者,学校不安排补报。
(三)提交申请文件
申请材料必须以英文提交(任何非英文文件均需附上官方翻译)。所需文件通常包括:
(1)硕士或学士学位证书及课程成绩单(中英文版);
同等学力考生提交到高校进修10门以上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成绩单(研究生培养部门盖章有效)。
(2)英语语言能力证明(英语母语人士或英语专业毕业生免除此要求);
(3)个人陈述信,简述申请人的研究、加入该项目的原因以及申请人的背景如何支持博士研究计划;
(4)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计划书;
(5)至少两名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的推荐意见,可以证明申请人的博士研究资格。最好至少有一位推荐人是熟悉申请人先前工作的教授或研究主管;
(6)学术经历及成果材料,包括一份个人教育、学术经历及成果自述,理论和学术成果的证明材料或实践和创作成果的证明材料等;
同等学力考生须提交3篇及以上在CSSCI来源刊物上发表过的与报考专业相近或相关的学术论文(署名前2位),本年度报名最后日期之前出具已发表论文的学术刊物封面、目录及被录用的论文全文或编辑部的“论文录用/发表通知”。
(7)有效居民身份证及护照的复印件及个人免冠证件照;
(8)(可选)特定领域或资金来源可能需要的其他文件(例如作品集、GRE考试成绩、自费资金证明等)。
所有申请材料将通过指定的在线门户网站或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两所大学指定的联系人,详情请参阅申请通知。逾期或不完整的申请将不予考虑。
(四)材料审核
两所大学对符合报考要求的考生报名材料进行审核。材料审核成绩在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院官网统一公布。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审核。原则上,各导师招生计划人数与入围综合考核人数比例不超过1:5。
(五)综合考核
拟定于2025年6月中上旬开展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包括综合面试与综合笔试考核,将结合考生一贯表现,主要考查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等方面。
综合笔试包括学术写作笔试,同等学力人员须加试两门硕士阶段专业课和一门政治理论,每科总分100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低于60分,不予录取。
综合面试由招生导师组织5名及以上博导或教授组成综合考核组,对考生进行面试考核,重点考查考生在本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术素养、学术志趣、研究能力、创新潜力等,按百分制独立打分、取平均分得出考生最终面试成绩,并给出录取意见。
学校认为必要时,可再次组织综合考核。
(六)录取
所有考生根据各导师招生计划人数按总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总成绩=综合笔试成绩*40%+综合面试成绩*60%
请注意,报考同一导师的所有考生考核录取办法相同,均占用导师招生计划,在导师招生计划内一起排名,按总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八、时间安排
(一)网报时间:2025年5月20日10点至2025年6月2日24点,逾期未完成报名者,学校不安排补报。
(二)材料审核结果公示时间:见后续通知。
(三)综合考核时间:时间和地点见后续通知。
九、咨询方式
李老师
电话:18233509059
附件一
2025-05-20
2025-05-18
2025-05-16
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