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汉学家齐聚世界汉学中心,聚焦汉学与中国学学科发展战略!

来源:中国文化译研网

作者:

2024-07-30

  为了更好地发挥“梧桐汉学学者讲席教授”高层次人才优势,持续提升新时代世界汉学与中国学学科建设水平,7月30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座谈会”在世界汉学中心、一带一路研究院成功召开。

1.jpg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汉学与中国学学院书记马铁石,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范军出席座谈会,会议由世界汉学中心主任、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汉学与中国学学院院长徐宝锋主持。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与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堡垒学院历史系教授南恺时(Keith Knapp)共同为世界汉学中国古典学研究中心揭牌。

2.jpg

3.png

  段鹏校长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主席对汉学与中国学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作为这一领域的领军学府,北京语言大学早在多年前就进行了深远的战略布局,构建了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高层次汉学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将持续致力于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围绕汉学与中国学事业汇聚全球英才,开创世界汉学与中国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目前,世界汉学中心以及希腊汉学中心已经建设完成,为学者们提供了更加优越的研究与生活环境。段鹏校长诚挚地邀请各位汉学家常来北京语言大学,讲学授课,携手研讨汉学与中国学的未来发展路径,共同推动这一学术领域的繁荣与进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4.jpg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波士顿学院教授陆伯彬(Robert Ross),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及国际关系系教授白霖(Lynn White),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苏独玉(Sue Tuohy),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副教授、波士顿大学研究员骆格德(Grant F. Rhode),麻省理工学院历史系中国语言文化职业发展教授张仲思(Tristan Brow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原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王安国(Jeffrey Riegel),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教授高棣民(Thomas B. Gold),瓦萨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讲席教授万百安(Bryan W. Van Norden),罗切斯特大学人类学副教授庄思博(John Osburg),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硕士项目主任夏竹丽(Judith Shapiro),南卡罗莱纳州堡垒学院历史系教授南恺时(Keith N. Knapp),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历史学副教授宗小娜(Shana J. Brown),西新英格兰大学教授、国际法和比较法教授魏天熙(Timothy Webster),劳伦斯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范莉洁(Brigid Vance),科罗拉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祁泰履(Terry Kleeman)等先后发言,围绕“汉学与中国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这一主题,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学术评定标准、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5.jpg

6.jpg

7.jpg

8.jpg

  各位汉学家的发言在汉学与中国学领域展现了多维度的思考与展望。麻省理工学院历史系中国语言文化职业发展教授张仲思(Tristan Brown)、罗切斯特大学人类学副教授庄思博(John Osburg)等汉学家强调了在世界各地建设世界汉学中心分中心的必要性,指出了田野调查和档案查询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困难,他们呼吁中美两国可以开展更多学术合作项目以促进互学互鉴。

9.jpg

10.jpg

11.jpg

12.jpg

  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堡垒学院历史系教授南恺时(Keith Knapp)、劳伦斯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范莉洁(Brigid Vance)、西新英格兰大学教授国际法和比较法教授魏天熙(Timothy Webster)等汉学家则关注了汉学与中国学的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提出了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推广汉语学习和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建议通过设立短期研学项目、学分互认机制等方式,使得更多美国学生到中国进行深入研究,提升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美国瓦萨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讲席教授万百安(Bryan Norden)、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历史学副教授宗小娜(Shana Brown)多位汉学家强调了汉学与中国学学科建设的系统性,包括建立系统的研究方法课程、加强案例库和智库建设等。同时,呼吁在高等教育中引入更多跨文化的教学模式,如中美教师共同授课,以提供多元视角的教学体验。

17.jpg

18.jpg

  美国汉学家们对汉学与中国学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并提出了多种合作机制,包括在美建立汉学中心、推动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加强国际项目合作等。同时,也强调了民间交流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呼吁通过学术合作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19.jpg

  范军副院长表示,北语在汉学与中国学领域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其力度与广度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面对当前国际交流中的挑战,他认为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至关重要。他提到,中国版本馆等文化遗产库以及出版业的“五大工程”,正在积极推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北京语言大学将依托世界汉学中心,深化中外学者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汉学与中国学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20.jpg

  马铁石书记表示,尽管国际学者在研究中和交流可能面临一些限制和挑战,但北京语言大学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致力于为国际学者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协助。在谈及汉学人才培养时,他呼吁与会的汉学家们能够就课程设置、学分设置等方面提出宝贵意见,以共同构建一个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促进学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他表示,北京语言大学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汉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他也诚挚地邀请各位专家继续关注和支持北京语言大学的汉学教育事业,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贡献力量。

21.jpg

  徐宝锋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会议深入探讨了如何有效贯通美国名校与北京语言大学在青年汉学人才培养上的合作,以应对当前全球汉学研究者数量减少的严峻挑战。会议明确了两个核心议题:一是强化汉学与中国学的学科建设,确保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二是积极发掘并培育更多美国青年汉学学者,通过增强中美学术互动与交流,进一步巩固汉学作为两国学术桥梁的地位。他指出,通过深化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国学术与世界学术的接轨,是建立平等学术对话机制的关键所在。通过短期研学、学分互认等机制,可以有效促进中美学生及学者的双向流动,拓宽学术视野。此外,他还强调了课程体系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认为课程名称、描述及学分制度的标准化将有助于简化交换流程,提升教育质量。关于汉学家的语言能力问题,他表示,理解中国思想与思维逻辑比单纯的语言能力更为重要。最后,他希望与会汉学家积极参与新一代汉学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推荐优秀青年学者来华交流学习,共同推动汉学与中国学的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吴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