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与中国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青岛
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构筑了中美两国人民相识相知的根基。值此中美建交45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推动中美两国高层次人文交流,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拟于2024年7月21日-7月23日在中国青岛举办美国汉学与中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将以“美国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发展”为主题,汇聚美国汉学与中国学领域的数十位顶尖学者参会,从多维视角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践和新理念,全方位呈现美国当代汉学与中国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路径与新范式,共同探索中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未来路径。
本次会议旨在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两国在学术、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为全球汉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共同书写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携手迈向更加和谐共融的未来。
会议信息
Conference Information
01.会议时间
2024年7月21日-7月23日
02.会议地点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珠江路1557号)
03.会议主题
美国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发展
分议题:
1.中国古代文明研究
2.先秦哲学家研究
3.中国文学与艺术特征研究
4.中外文明交流史研究
5.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研究
6.中国当代经济的特点与发展规律
7.中美经济互动性研究
8.中国政治制度历史与现状的特点研究
9.中国宗教史研究
10.中国语言史研究
04.组织单位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
05.拟参会美国嘉宾
请见嘉宾名单附录
06.会议报名
主办方向社会公开征集报名,欢迎对美国汉学和中国学等领域有兴趣、或从事相关方面研究的教师、学者及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参与会议交流与讨论。
07.参会回执、论文提交及邀请函发放
1.参会回执、会议论文提交方式请以邮件附件形式发送至会议邮箱huangyuting@cctss.org。参会回执经主办方审核后,将发出正式邀请函。(参会回执请见附件,点击下载
附件:美国汉学与中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回执(1).docx
2.参会者需提交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并作15-20分钟学术报告。
3.参会回执提交截止时间:6月15日前。
4.邀请函发出时间:6月30日前。
08.会议费用
会议费用为1500元/人(硕博在读生800元/人),会议期间用餐统一安排。会议往返交通、住宿等自理。
09.联系方式
黄雨婷:19398185159
武冬冰:15633148217
会议邮箱:huangyuting@cctss.org
拟参会美国嘉宾名单
Invited guests
Albert Welter(魏雅博)
简介:国际佛教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现任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研究系系主任(教授),亚利桑那大学国际语言、文学和文化学院副院长,亚利桑那大学宗教研究与古典学系兼职教授;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名誉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杭州社会科学院名誉教授;《国际佛教思想与文化杂志》编委会成员;《中国佛教研究杂志》主编。
研究方向:中国佛教;儒家思想。
主要著作:《临济录与禅正统的建构:禅宗语录的发展》(The Linji lu and the Creation of Chan Orthodoxy: The Development of Chan’s Records of Sayings Literature)、《宗镜录中永明延寿的禅概念:圣典中的一种特殊传播》(Yongming Yanshou’s Conception of Chanin the Zongjing lu: A Special Transmission within the Scriptures)、《僧人、统治者与文人:禅宗的政治优势》(Monks, Rulers, and Literati: The Political Ascendancy of Chan Buddhism)等。
Allan Barr(白亚仁)
简介:汉学家、翻译家,毕业于剑桥大学,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波莫纳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中文教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以及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已出版的专著有《江南一劫:清人笔下的庄氏史案》(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发表论文涉及到江盈科、董含、安致远、李澄中、蒲松龄等人的作品。翻译了多部余华小说、散文,包括《在细雨中呼喊》《黄昏里的男孩》等,以及金仁顺、韩寒、孔亚雷等当代作家的作品。目前从事《徐霞客游记》部分日记的翻译。
研究方向:明清文学、历史等。
主要著作:《徐霞客游记》《江南一劫:清人笔下的“庄氏史案”》,译著包括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十个词汇里的中国》等书。
Bryan Norden(万百安)
简介:国际著名中国哲学学者。现任美国瓦萨学院詹姆斯·门罗·泰勒哲学讲席教授与哲学系主任;兼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讲席教授、武汉大学比较哲学与文化战略研究中心联合主任。他曾获得富尔布赖特奖学金、美国人文研究基金及美隆研究基金支持,并被《普林斯顿评论》评为美国“最佳300位教授”之一。撰写、编辑、翻译了十本关于中国哲学的书籍,包括《中国古典哲学导论》《中国后期哲学著作集:汉朝至二十世纪》《中国古典哲学著作集》等。他在《纽约时报》发表了多篇专栏作品,并拍摄了关于孔子的Ted-Ed视频,观看人数超50万次。他的许多书籍和文章已被翻译成中文、阿拉伯语、德语、韩语等多国语言。
研究方向:中国古典哲学。
主要著作:《中国古典哲学简介》、《多元文化哲学宣言》、《早期中国哲学中的美德伦理与后果主义》等。
Bettine Birge(柏清韵)
简介:美国南加州大学东亚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历史博士学位,后任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早年曾在日本、中国台湾与大陆旅居游学多年,多次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广泛接触过许多宋元史名家,有着非常扎实的汉学根底。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和亚洲地区内部的法律和性别,重点关注宋元时期(10世纪至14世纪)。她的研究还包括妇女与儒家思想、财产权、比较婚姻制度以及传统法律中的性别、种族和地位问题。
研究方向:中国和亚洲地区的法律和性别,重点关注宋元时期(10世纪至14世纪)。
主要著作:《宋元时代中国的妇女、财产及儒学应对》《忽必烈汗时代的婚姻与法律:(元典章)案例》。
Brigid E. Vance(范莉洁)
简介:美国罗伦斯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斯坦福大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晚明时期梦和占卜知识文化史;研究、教授近代早期日本、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史、丝绸之路沿线的跨文化互动。她曾获得美国历史协会威廉和埃德温娜·吉尔伯特历史教学最佳文章奖、劳伦斯大学荣誉学位帽奖。
研究方向:明清文化史。
主要著作:“The Liberal Arts Collection: East Asian Artifacts at Lawrence University”co-authored with JinHan, a senior at Lawrence University, in Centering the Periphery: Collecting East Asian Object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dited by Natasa Vampelj Suhadolnik. Leiden: Brill. 2023年.
“Finding Their Voice: Student Podcasts on the East Asian Collection at Lawrence University’s Wriston Galleries.”The History Teacher. Vol. 54, No. 4. 2021年.
Charles Sanft(陈力强)
简介:现任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早期帝国时期的历史和写本文化。担任密歇根大学李和罗吉尔中国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曾任美国学术学会理事会和日本科学促进会的研究员,也曾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历史研究学院的成员。专著《中国帝国早期的文人社区》获得了美国历史学会颁发的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德1000年前历史最佳英文图书奖,并获得了亚洲研究协会颁发的1900年前约瑟夫·莱文森奖。曾荣获美国历史协会JamesHenryBreasted奖、田纳西大学文理学院职业中期研究卓越奖等奖项。
研究方向:中国早期的帝制、法律史、仪式和翻译。
主要著作: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Literate Community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Dore Levy(李德瑞)
简介:布朗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耶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勤奋学习证书和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从1981年开始,作为第一位非西方文化比较文学专家在布朗大学教授亚洲研究的各种课程,重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的主题包括中国叙事文学、文学与视觉艺术的关系、文学与医学。
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诗歌和小说、叙事文学形式。
主要著作:Chinese Narrative Poetry: the Late Han through T'ang Dynasties.
Ideal and Actual i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Grant Rhode(骆格德)
简介:波士顿大学高级讲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也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中国海事研究所的兼职教授。曾任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立台湾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欧亚航海史与国际关系。
主要著作:《陆路和海上:中国在欧洲的一带一路》(2019年)、《中国、全球历史与海洋》(2020年)、《蒙古入侵东北亚:韩国和日本》(2020年)、《中国在地中海的崛起:港口外交和积极参与》(2021年)、《尝胆:蒋介石与中国对日战争》(2021年)和《1683年施琅两栖征服台湾》(2021)等。
IRIS MA
简介:美国圣母大学基奥全球事务学院副教授兼教务助理院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与文化系博士,上海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学士。曾任西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助理教授(兼职),圣母大学技术委员会会员,Valedictorian和Solitarians圣母院委员会会员。荣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全额奖学金和津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研究所Wagatsuma Hiroshi纪念基金、研究基金等奖学金。
研究方向:中国帝国后期和现代中国文学文化史;中国电影;妇女和性别研究。
主要著作:“Between Historicity and Fictionality: Xiang Kairan, Martial Arts Fiction, and Chinese Narrative Traditi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31.1, 229-263.
“Imagining Female Heroism: Three Tales of the Female Knight-Errant in Republican China.” Cross-Currents: East Asian History and Cultur Review, 31:183-204.
John Osburg(庄思博)
简介:美国罗切斯特大学人类学副教授、系主任,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斯坦福大学中国研究的博士后。曾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公共知识分子项目研究员。研究领域广泛关注中国市场经济、文化价值观和道德之间的关系。著作《焦虑的财富:中国新富的金钱与道德》考察了中国精英网络的崛起,记录了中国新富和新中产阶级不断变化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探讨了现代中国性别关系的变化,以及金钱和物质财富与人们的社会、婚姻中的爱情和情感意识形态的交叉方式。此外,还发表了有关当代中国男性气概、消费文化等系列文章。
研究方向:现代中国社会。
主要著作:Anxious Wealth: Money and Morality Among China's New Rich.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onsuming Belief: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Urban China.
Joshua Eisenman(马佳士)
简介:美国圣母大学基奥全球事务学院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史密斯·理查森基金会首席研究员,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中国研究高级研究员,美国政治科学协会(APSA)、亚洲研究协会(AAS)终身会员,国际研究协会(ISA)成员。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环球学院院士,上海纽约大学政治学副教授,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中国研究高级研究员,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高级顾问,卡内基国际事务伦理委员会迈尔斯研究员。
研究方向:中美关系。
主要著作:China’s Relations with Africa: A New Era of Strategic Engagement,(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August 2023)
Red China’s Green Revolu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Commun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8)
China and Africa: A Century of Engagemen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2)
Judith Shapiro(夏竹丽)
简介:美国大学(国际关系/全球环境政治)博士,美国大学国际服务学院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项目主任,美国大学国际服务学院全球环境政治项目主席。是1979年美中关系正常化后,第一批居住在中国的美国人之一。她担任亚洲研究协会(AAS)、美国环境史学会(ASEH)、国际研究协会(ISA)、小说家协会(PEN)、作家协会等协会成员。她著有多部关于中国环境的著作。
研究方向:全球环境政治和政策、亚洲的环境政治和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政治。
主要著作:《毛泽东对自然的征战》(2001年)、《中国的环境挑战》(2012年第一版、2016年第二版)、《革命之子》(1983年)、《中国走向绿色》(2020年、与李逸飞合著)等。
Keith Knapp(南恺时)
简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现任南卡堡垒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特别是六朝时期儒家思想与实践,古代思想、宗教与日常生活史中的动物。著有《中古中国的孝子与社会秩序》,主编《早期中古中国文献书目指南》等,与丁爱博(Albert Dien)教授共同主编《剑桥中国史》魏晋南北朝史分卷。长期担任美国中古中国学会会长,美东南地区早期中国圆桌学会主席,并担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名誉理事,中国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及访问教授。
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
主要著作:《无私的后代:中国中世纪的孝子与社会秩序》(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国中世纪早期文本:书目指南》(IEAS,2015年)联合主编;The Six Dynasties, 220–581、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2等。
Lynn White(怀特)
简介: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名誉教授,同时也是政治系和东亚研究项目的教授。他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他曾任《世界政治》《当代中国杂志》《中国季刊》《亚洲概览》《亚洲事务》《美国亚洲评论》《展望中国》《中华政治学杂志》《亚洲政治与政策》《现代政治》(香港大学)和《中国:国际期刊》(新加坡)编委。他是亚洲研究会、美国政治学会和政治学会的终身会员,曾是中国政治学会、香港政治学会和美国中国研究会的会员。他以前的40名学生是亚洲政治学的终身教授。
研究方向:地方改革与中国经济繁荣。
主要著作:《共产党上海的政策和社会》(Policy and Society in Communist Shanghai, 1972)、《中国现代化》(Modernization in China, 1976)、《上海的历程》(Careers in Shanghai, Univ. of Calif. Press. 1977)等。
Michael Berry(白睿文)
简介:哥伦比亚大学现中国代文学和电影的博士。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教授兼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荣获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奖学金、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翻译奖金等奖项。曾为电影制片公司担任顾问和编剧、曾为红楼梦奖(香港)、金马影展(台湾)、鲜浪潮(香港)担任评委。
研究方向:当代华语文学、电影、流行文化和翻译学。
主要著作:著有《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乡关何处: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煮海时光:侯孝贤的光影记忆》《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丑角登场:崔子恩的酷儿影像》《画外音:当代华语片导演对谈录》;编著有《Divided Lenses》《重返现代:白先勇、现代文学与现代主义》与《雾社事件:台湾历史和文化读本》;中英译作十余部包括《活着》《长恨歌》《野孩子》《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余生》《医院》《驱魔》等书。
Peter Lorge(龙沛)
简介:美国范德堡大学历史系亚洲研究副教授、中国军事历史学会创始人以及执行委员会成员。毕业于宾西法尼亚大学,师从知名汉学家郝若贝(Robert Hartwell),获历史学博士学位。龙沛教授是中国军事史学会的创始人和执行委员会成员之一。2004年,他获得了哈里特·S·吉列姆卓越教学奖,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讨论中国军事事务。目前正在研究从3世纪到13世纪的中国军事思想史。
研究方向:中国10-11世纪的历史;中国战争史和军事思想;中国火器、武术和电影。
主要著作:《中国武术发展史》(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Antiquity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国军事变革:从火药到炸弹》(The Asian Military Revolution: From Gunpowder to the Bomb)《近代早期中国的战争,政治和社会》(War, Politics and Society in Early Modern China)等著作。
Robert Ross(陆伯彬)
简介:波士顿学院政治学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外交关系委员会成员。哈佛大学约翰·金·费尔班克中国研究中心执行委员会委员兼助理、北京大学国际与战略研究所特聘讲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访问学者、挪威国防部国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上海复旦大学名誉教授、西安国际关系学院名誉教授、北京人民大学客座教授。美国政府机构顾问。研究领域为中国外交和国防政策以及美中关系。书籍和文章已在中国、韩国、日本和欧洲各国翻译。
研究方向:中国外交和国防政策以及美中关系。
主要著作:Chinese Security Policy: Structure, Power, and Politics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Great Wall and Empty Fortress: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 with Andrew J. Nathan (New York: W. W. Norton Publishers, 1997).
Negotiating Cooperat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1969-1989 (Palo Alto,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Sarah Schneewind(施珊珊)
简介: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历史系教授、中国研究项目主任。曾就读于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曾任美国明史学会会长,研究明代政治史、民间文学史,着重探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著有《明代的社学与国家》《瓜生同蒂:明代的皇帝和臣民》《小天命:生祠与明代政治》,编有《吾皇万岁!》《1200年前东亚史纲》。
研究方向:中国明代国家与社会关系。
主要著作:《明代中国的社区学校与国家》(Community Schools and the Statein Ming China),《瓜生同蒂:明代的皇帝和臣民》(A Tale of Two Melons),《明代政治宇宙中的生祠》(Shrines to Living Men in the Ming Political Cosmos)等。
Shana J. Brown(宗小娜)
简介: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历史系副教授兼大学荣誉项目主任。她以最优异的成绩获得了阿默斯特学院的学士学位,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历史学博士学位。她是一位研究亚洲,特别是现代中国科学和文化的历史学家。她的研究和教学将科学和人文学科带入对话中,突出了亚洲知识分子,尤其是女性知识分子对现代科学和学术生活的贡献。她的目标是提高人们对种族和性别多样性的认识和欣赏,这些多样性是现代世界许多积极变革的基础。她是亚洲科学、文化以及美术和视觉媒体方面的国际知名专家,受邀在法国、英国、日本、中国和德国发表演讲,并即将出版中文版《消遣:从金石艺术到中国现代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现代中国科学和文化。
主要著作:《消遣:从艺术与古物主义到中国现代史学》(Pastimes: From Art and Antiquarianism to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China’s ‘First’ Female Archaeologists: Rong Yuan, Zhou Yingxue, Zeng Zhaoyu, and Zheng Zhenxiang.”Women Across Asian Art: Selected Essays in Art & Material Culture, ed. Tongyun Yin and Ling-enLu. Gainesville: University of Florida Press (2023): 120-153
“Xia Lingyi, A Female Painter in 19th Century China,”in Bruce MacLaren, ed., When Art Met History: A Symposium on the Richard Fabian Collection, Bonhams.
Jeffrey K. Riegel(王安国)
简介:斯坦福大学博士,曾多年(1979-2007年)执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中国思想、文学和语言。从2007-2017年担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中国早期思想、儒家经典、古籍和新进出土简牍,曾与人合著《吕氏春秋》(2000年)和《墨子》(2013年)的英文翻译、与人合编《中国考古学摘要》(Abstracts of Chinese Archaeology,1979年)。近来,他写的《志疑:梁玉绳、司马迁、与秦代历史》(2023年)在伯克利出版了。在过去十年里,他广泛游历了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已有多篇关于中国考古、文学、和思想历史的论文和著作问世。
研究方向:古代中国思想、文学和考古学。
主要著作:《墨子:伦理与政治著作的研究与翻译》(Mozi: A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the Ethical and Political Writings);《中国兵马俑:秦始皇的遗产》(China's Terracotta Warriors: The First Emperor's Legacy)等。
Sue Tuohy(苏独玉)
简介: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在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获得音乐史和钢琴学士学位,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得民俗和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曾是亚洲音乐学会顾问委员会成员,美国民俗协会年会主席联合主席,美国民俗学界少数几位专攻中国民俗的学者之一,多年来发表了数十篇有关中国文化、尤其是音乐民俗方面(如中国西北的花儿)的论文,是国际民俗学界有名的“中国民俗学专家”。
研究方向:音乐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与表演艺术;“花儿”民歌研究。
主要著作:《现代中国国家/民族主义的声音维度:音乐的展示与变革》
Terry Kleeman(祁泰履)
简介:美国著名道教研究学者。1988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博士学位。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名誉教授,曾负责教授该校的东亚宗教课程。研究重点是中国宗教和思想,特别是中世纪宗教道教和民间宗教,以及中国民族史、中国西南地方史、东亚新宗教和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包括祭祀、仪式、宗教伦理和精神启示。曾任中国宗教研究会会长、美国宗教学会中国宗教组联席主席。
研究方向:中国宗教和思想。
主要著作:《上帝自己的故事》(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4年)、《大圆满:中国千禧年王国中的宗教和民族》(夏威夷,1998年)和《天师:早期道教社区的历史和仪式》(Harvard East Asia Institute,2016)。
Timothy Webster(魏天熙)
简介:Timothy Webster在西新英格兰大学教授国际法和比较法。学术生涯始于耶鲁大学法学院讲师和耶鲁大学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随后,加入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担任跨国法教授、亚洲法律研究主任以及国际商法和争议解决联合项目的联合创始人。曾担任西南政法大学(中国重庆)、巴黎第九大学和巴黎IéSEG管理学院的客座教授。发表了数十篇关于国际法与东亚国内法律体系交叉的文章。最新著作从法律、政治和社会学的角度审视了东亚当前的二战赔偿运动,发表在《哈佛国际法杂志》《斯坦福国际法杂志》和《弗吉尼亚国际法杂志》上。他用法语、日语和中文向美洲、亚洲、澳大利亚和欧洲25个司法管辖区的150多个会议、研讨会和研讨会展示了研究成果。
研究方向:国际法律、中国法律。
主要著作:《中国的固态国家免疫》,收录于《剑桥中国与国际法手册》(Cai Congyan & Ignacio de la Rasilla eds.,剑桥大学出版社,2022年即将出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长尾:当代东亚的战后法》,载于冲突后的正义和平:战后法与和平正义(牛津大学,2020年),《中国的WTO合规性》,《中国与国际经济新秩序》133(剑桥大学出版社,2015年)。
Thomas Gold(高棣民)
简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教授,国际知名文化社会学家、汉学家,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公共知识分子项目的顾问,是第一批留学中国的美国留学生。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国际和地区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汉语学习项目执行主任(IUP)。作为美国国务院翻译,在中美建交前后,见证过多个中美历史性场合。过去40年来,他因学术研究和工作频繁往返中国。中国是他毕生研究的课题,对中美两国社会学、文化学有深入研究,著有《中国社会纽带:机构、文化和关系的本质》《中国梦与软实力》等。
研究方向:中美两国社会学、文化学。
主要著作:《中国社会纽带:机构、文化和关系的本质》、《中国梦与软实力》等著作。
Tristan Brown
简介:麻省理工大学历史系中国语言文化职业发展教授。研究帝国晚期(“近代早期”)的中国的历史学家。研究重点是十六至十九世纪中国法律、科学、环境和宗教的互动方式。曾获得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剑桥圣约翰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资助,并在英国科学院、美国学术协会理事会、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和亨利·卢斯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了实地调查。
研究方向:十六至十九世纪中国法律、科学、环境和宗教的互动方式。
主要著作:《土地的法则:风水和清代中国的国家》;近期和即将出版《夜空下的帝国——记录17-19世纪清朝中国的天体宇宙学:科学技术史杂志特刊》(编辑)、《全球人文比较原型:人文史特刊》。
Uldis Kruze(克鲁兹)
简介:美国旧金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日本和中国的政治史;美国与东亚的外交关系。
著作:《Shin Kanemaru与日本政治制度的悲剧》(Palgrave Macmillan,2015)、《美国与日本和中国关系的未来:双边关系能否经受住美国新单边主义的考验?》《核不扩散:卡特政府时期(1977-1981)美日关系中一个隐藏但有争议的问题》
世界汉学中心由北京语言大学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共建,中心依托北京语言大学丰富的汉学研究资源,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建构学术服务和研究平台,凝聚全球汉学家力量,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打造世界汉学家母港与世界汉学“根服务器”。
世界汉学中心精心打造了全球汉学家信息网络系统,联络沟通了100多个国家、近5000名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致力于联络并激活遍布全球的汉学研究与知识资源,打造以汉学家为“思想源”的智库,建立世界各国汉学家和汉学机构间常态化交流机制,形成稳定学术交流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世界汉学与中国文学、出版、影视、艺术、文博等相关产业的对接机制。中心将通过数据库建设、学术出版、翻译服务、论坛会议、研习研修、智库咨询等方式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汉学家交流和学术往来互动。
世界汉学中心致力于促进汉学家与汉学研究学者的学术交流,推动汉学学科发展,培养汉学学术新人才,与汉学家共同建构跨越空间的汉学(中国学)学术共同体。世界汉学中心将依托其深厚的汉学学术资源,持续邀请更多海外优秀汉学大家入驻世界汉学中心从事汉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让世界汉学中心成为世界汉学家的学术研究母港,帮助汉学家深刻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建设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新传播体系。使世界汉学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汉学枢纽,推动汉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回归中国,并阔步走向世界。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