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美国著名汉学家、北京语言大学梧桐汉学学者讲席教授艾恺(Guy Salvatore Alitto)开启2024年度首次入驻世界汉学中心的行程,开展为期多日的学术访问。学术工作之余,艾恺教授接受了世界汉学中心《世界汉学频道》专访。
艾恺教授在世界汉学中心专家办公室
以下为部分采访内容整理:
提问一:前面的采访中,您提及第一次来到中国是在1973年,至今已过去近51年。您在上世纪80年代到中国山东农村蹲点,关注中国农村建设,见证了中国农村翻天覆地变化。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通过连续性追踪式的考察研究,您亲眼见证并记录了了中国经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成为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见证人和传播者。您认为推动这种发展背后的成功因素是什么?换句话说,您如何看待中国实现脱贫致富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原因?
1986年,艾恺教授(右一)在山东邹平县孙镇冯家村与村民交流。
艾恺教授:当我们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时期,变革的浪潮正在席卷中国。在1982年6月,我再一次来到中国,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虽尚未满4年,但其影响已然显现,经济基础正在逐步稳固,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关键因素。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中国文化中的某种难以言表的特质。在20世纪60年代,那些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地区,如东亚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都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这与19世纪西方社会经历的经济成长有所不同,后者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和挑战。这些儒家文化区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熏陶。经济学家在进行预测时往往不考虑文化因素,他们很少意识到文化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我仍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我曾多次在外界演讲中提到,当时日本的繁荣已经令人瞩目,但中国的崛起将更为壮观。事实证明,我的预言是正确的。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此外,中国文化,换言之儒家文化特有的某些文化特质,如勤劳、坚韧和智慧,也为经济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除了文化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腾飞。这些因素与日本和韩国等其他儒家文化区的成功经验有所不同,但同样重要。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多维动力。
中国人并非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他们同样展现出了敏锐的商业意识。这源于中国传统的集会系统,尤其是那些被称为“五天集会”的现象。这种集会实质上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经济图景:在这里,每一个农夫同时也是一个小企业家。他们不仅耕种土地,更通过集市进行商品交易,将农产品转化为商品,开展买卖活动。这种“农夫-小企业家”的双重身份,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商业活动的深刻理解和灵活适应。
在其他国家,我们很少见到这种集农业与商业于一体的现象。它展示了中国人特有的经济智慧和生存策略。这种商业模式与欧洲的小型企业(Test)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但在中国,它有着更为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这种商业模式的发展并非偶然,它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农民的心理状态。通过访问老年人以及深入政府现场工作的观察,我发现他们普遍持有一种开放和灵活的心态。他们虽然依赖土地为生,但并不固守于土地,而是愿意尝试新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这种对变化的适应性和对多元收入的追求,使他们在面对现代化进程时能够保持韧性和活力。
与国外的商家相比,中国的农民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商业效果。他们不仅关注个人的经济利益,更重视社区的发展和合作。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和互助合作的传统,使得他们在商业活动中更加稳健和持久。因此,中国的商业模式不仅具有经济效益,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然而,仅有文化和市场的力量是不足以支撑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在这里,政府的领导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引领中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而近年来,习近平主席领导下的中国政府也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他特别关注农村地区的脱贫工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将经济奇迹的好处延伸到最贫困的农村地区。我的一些五十多岁的朋友,他们从小生活在偏远贫困的农村,见证了这些巨大的变化。他们告诉我,小时候他们的村子没有路、没有学校、没有电,但如今,这些村子都有了路、有了学校、有了电。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中国政府成功领导下的直接体现。因此,政府的领导作用是中国经济奇迹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完)
世界汉学中心由北京语言大学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共建,中心依托北京语言大学丰富的汉学研究资源,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建构学术服务和研究平台,凝聚全球汉学家力量,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打造世界汉学家母港与世界汉学“根服务器”。
世界汉学中心精心打造了全球汉学家信息网络系统,联络沟通了100多个国家、近5000名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致力于联络并激活遍布全球的汉学研究与知识资源,打造以汉学家为“思想源”的智库,建立世界各国汉学家和汉学机构间常态化交流机制,形成稳定学术交流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世界汉学与中国文学、出版、影视、艺术、文博等相关产业的对接机制。中心将通过数据库建设、学术出版、翻译服务、论坛会议、研习研修、智库咨询等方式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汉学家交流和学术往来互动。
世界汉学中心致力于促进汉学家与汉学研究学者的学术交流,推动汉学学科发展,培养汉学学术新人才,与汉学家共同建构跨越空间的汉学(中国学)学术共同体。世界汉学中心将依托其深厚的汉学学术资源,持续邀请更多海外优秀汉学大家入驻世界汉学中心从事汉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让世界汉学中心成为世界汉学家的学术研究母港,帮助汉学家深刻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建设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新传播体系。使世界汉学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汉学枢纽,推动汉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回归中国,并阔步走向世界。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