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月29日上午,喜马拉雅中国论坛(南亚地区汉学家大会)第四分论坛成功举行,尼泊尔-中国社会关系学院院长、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药学教授雷格米(Balmukunda Regmi),中国合肥工业大学国际事务处处长、教授张四红,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孔子学院教师任吉特(Rajiv Ranjit),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拉比娜,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专职教师、副教授张宏伟,尼泊尔蓝毗尼佛教大学讲师古马尔(Khadka Kumar)六位学者围绕“汉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为汉学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分论坛由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本土汉语教师柏那亚担任学术主持,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李双成进行学术评议。
主旨演讲
尼泊尔-中国社会关系学院院长、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药学教授雷格米(Balmukunda Regmi)全面回顾了尼泊尔汉语教育的发展史,并指出了当前尼泊尔汉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他详细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其中,他特别强调了汉语教育系统化、尼语-汉语拼音互译统一标准化以及确定教师基本资格和经验要求等当前任务的重要性。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尼泊尔汉语教育向更高质量、更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合肥工业大学国际事务处处长、教授张四红的发言重点聚焦于尼泊尔的语言国情及语言服务实践路径。他首先详细分析了尼泊尔境内的语言分布和使用情况,特别是尼泊尔语与藏缅语之间的同源异流关系。基于这一背景,张四红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语言服务策略,包括助力尼泊尔语言学田野调查的方法论、多层次多类别的语言教育培训体系构建,以及汉语对尼泊尔主要语种的翻译机器开发等。这些策略不仅具有理论深度,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尼泊尔的落地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语言支持。
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孔子学院教师任吉特(Rajiv Ranjit)介绍了基于经验式学习理论的尼泊尔本土汉语教师培训模式。他首先阐述了经验式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优势,然后详细介绍了该培训模式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该模式包括观摩、同行学习、合作学习和自我体验四个阶段,旨在通过实践体验提升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和自信心。任吉特还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该模式的应用效果,为尼泊尔本土汉语教师的培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拉比娜深入探讨了尼泊尔汉语学习者在名量词方面的偏误。她指出,随着中国的发展,尼泊尔学生留学中国学习汉语增多,但由于汉尼名量词差异,学习者常出现偏误。通过语言对比和语料分析,她归纳了误用、遗漏等偏误类型,并分析了语言迁移等偏误原因。拉比娜建议教师加强名量词教学,教材编写者考虑尼泊尔学生特点。她的研究对尼泊尔汉语教学具启示意义,为南亚汉学发展、中尼文化交流及两国共同繁荣提供了学术支持。
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专职教师、副教授张宏伟聚焦于尼泊尔汉语教学中的本土师资问题。她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梳理了尼泊尔本土汉语教师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针对这些问题,张宏伟副教授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策略,包括加强本土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规范的教师管理体系、优化教学资源分配等。此外,她强调了中文教材本土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这些策略和建议对于提升尼泊尔本土教师的汉语教学水平和推动中文教育的提质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尼泊尔蓝毗尼佛教大学讲师古马尔(Khadka Kumar)关注了尼泊尔中文专业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他详细介绍了尼泊尔中文专业建设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包括语言环境不足、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古马尔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包括加强与中国一流大学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文专业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发展以及提高学生兴趣等。这些建议对于提升尼泊尔中文专业的国际水平和培养更全面、多元化的人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次论坛的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汉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这些学术成果不仅展现了汉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也为推动南亚汉学的发展、加强中尼文化交流以及促进两国共同繁荣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