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世界汉学与中国学研究大会分论坛十正式开启。分论坛十作为“国别汉学史研究进展”论题之一,来自国内众多高校的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与会。该分论坛由兰州城市学院丁斯甘副教授、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梁丽芳教授担任会议主持人,南昌大学温健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朝意院长分别评议。
上半场发言
发言人:梁丽芳(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
题目:《加拿大汉学研究的新发展》
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的梁丽芳教授系统梳理了加拿大汉学发展史,详细介绍加拿大各专业汉学机构,勾勒加拿大汉学家群像,以林理彰、王仁强、孔书玉等代表性汉学家及其作品为例分析了加大拿汉学研究内容流变,清晰描绘了加拿大汉学从中国古典文学与文论研究至现当代文学、影视与文化研究的演变趋势。同时,梁教授介绍了自己与马佳教授合作的新近研究成果《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加拿大卷》。
发言人:周悟拿(湖南大学)
题目:《清末及民国时期湘中信义会自立进程——基于挪威信义会档案的考察》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周悟拿老师基于挪威信义会档案的大量一手文献,对清末到民国时期湘中信义会自立过程展开研究。周老师通过分析信义会的独特性质与内外成因,展示了湘中信义会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自立之路,描摹了不同文化基因碰撞下跨文化合作中基督教中国化的历史足迹。
发言人:田小龙(山东大学)
题目:《他者眼中的义和团运动:拉丁美洲大众媒体对义和团运动的关注》
山东大学田小龙老师介绍了国内外义和团运动研究视角的转变,探查过往研究的局限;基于对拉丁美洲两份代表性大众刊物分析了对早期中国形象构建的分析,指出其将该课题置于一个文化交汇的背景之下,特别强调义和团运动所代表的古老中国传统与现代西方文明之间的对抗与融合。一些拉美大众媒体对义和团运动与中国命运的同情态度体现于报道中,此为义和团运动研究之独特的拉美视角。
发言人:周菲菲(北京语言大学)
题目:《波黑汉学发展之思》
北京语言大学的周菲菲老师依据对三位波黑汉学家的口述史访谈,就波黑中文教学内涵、波黑学术汉学发展及波黑汉学地图构建等方面给出“他山之石”“借力打力”“散点透视”的学术汉学发展建议;指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学发展更依赖于中国力量,呼吁以“双(多)主题对话模式”的汉学发展思路,促进汉学国内学者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学发展研究的主动性。
发言人:胡一凡(西北师范大学)
题目:《明末西班牙来华传教士的“文化适应”之路》
西北师范大学胡一凡老师绍了西班牙来华传教士传教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适应”政策,通过梳理、解读沙勿略对华传教指导与其他区域的差异、高母羡对汉语的学习与运用以及庞迪我的传教策略,就西班牙传教士“文化适应”政策的提出、实践过程及其影响做出深度分析。
发言人:郑懋森(中央民族大学)
题目:《2018-2023阿拉伯国家中国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郑懋森基于对阿拉伯汉学研究重要数据库“Dar Almandumah”所收录文献的内容分析, 将阿拉伯国家中国研究分为古代繁荣期、近代衰弱期与现代发展期三大时期;总结了阿拉伯国家中国研究的三大历史阶段、三大领域与十一种方法,指出阿拉伯国家中国学研究从政治、经济与文化三大领域出发,目前正处于不断深入的阶段,呼吁对近年来阿拉伯国家中国学研究进行细致地“反研究”。
发言人:李姿璇(黑龙江大学)
题目:《全球史视域下18—19世纪俄国汉学与西方汉学的交流互鉴》
黑龙江大学李姿璇从全球史视阈下探讨俄国汉学与西方汉学的交流互鉴,将视角放置在18世纪西方汉学对俄国汉学的引领与19世纪俄国汉学对西方汉学的赶超两个阶段,认为这一双向互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国文化借助海外汉学的交流平台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下半场发言
发言人:丁斯甘(兰州城市学院)
题目:《从〈通报〉看20世纪上半叶法国汉学界对中国学界的关注与阐释》
在论坛的下半场,丁斯甘副教授以1890—1944《通报》内容研究为中心,将《通报》中有关中国学者的书评分为施古德与考狄时期、沙畹与考狄时期、伯希和时期三个阶段,总结了法国汉学界对中国学界的关注角度与评论特征。指出《通报》刊载的中国学界信息反映了中法学界的互动日益频繁、两国学界都重视敦煌、吐鲁番文书的研究工作,两国学界均体现了“以史料工作为本位、以史料派为中心的叙事模式”;认为法国汉学学者利用其掌握西域历史语言的优势,使得文献理解能力与研究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与中国学者愈加频繁的往来也有助于他们在占有中外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会通比勘式的研究。
发言人:白志敏BAI Zhimin(法国拉罗谢尔大学)
题目:《中法早期交流时期法国人是如何发现中国制瓷技术的秘密》
白志敏副教授基于17世纪中法交流史展开细致介绍了17世纪该时期法国如何发现中国瓷器技术,以中法交流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殷宏旭为切入点,分析法国传教士来华的使命,并展示了包括殷宏旭关于瓷器制造秘密的珍贵书信材料等大量珍贵法文文献。
发言人:苑雨舒(外交学院)
题目:《秘鲁的中国移民研究:秘鲁中国学研究的基石》
苑雨舒老师首先探讨了中国移民的概念定义,认为与其他国家的中国学不同的是,秘鲁的中国学源于对中国移民的研究;进而基于文献法展开学术史讨论,全面梳理秘鲁中国移民研究的源起与历史发展历程,介绍重要学者及代表性成果;在历史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移民研究的特点及其成因。
发言人:王晓阳(兰州交通大学)
题目:《拉丁美洲的亚非研究——基于〈亚非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兰州交通大学的王晓阳老师用数据量化分析的方法对《亚非研究》的办刊特征、作者群像、刊登主题做出科学分析,总体介绍了《亚非研究》创刊历史与概况,指出拉美大陆亚非研究实力呈上升之势,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亚非研究人才群;近年来,《亚非研究》作者群呈国际化趋势,除本土学者外,对美国、欧洲、亚洲及大洋洲的学者亦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吸引力;注重跨国及跨区域的比较研究,重点关注亚非地区的当代政治与外交构成《亚非研究》的特色之一。
发言人:张瑾(安庆师范大学)
题目:《欧美〈夷坚志〉研究情况综述》
安庆师范大学的张瑾老师以南宋洪迈编著的《夷坚志》在欧美汉学界的研究为主题,对《夷坚志》各个版本的情况做了介绍,指出《夷坚志》作为宋代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小说史料,在汉学研究界受到极高重视,揭示出欧美学者特别是华盛顿学派对中国宋代历史及思想文化的态度基于对汉学家Alister Inglis翻译的《夷坚志》研究,认为其观点即《夷坚志》所记载的“超自然”事件以及轶事覆盖了官方历史所忽略信息,这一看法对国内外的宋代社会史与文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发言人:曲宁馨(北京师范大学)
题目:《中国学界书写日本汉学史的历程和特点》
北京师范大学曲宁馨博士以中国学界对日本汉学史的书写历史研究为中心,指出近期国内涌现出的研究成果大多注重把握近代中日学界的互动,围绕近代日本汉学进行发生学的考察,推动了日本汉学史的深入发展;进而认为“汉学”一定程度上涵盖了史学、文学、哲学等多维度的中国研究,但又并非它们的简单相加,而作为一个整体的、渊源已久的“汉学”自身也存在发展史;通过学术史梳理来辨明其间的关系,是审视日本汉学发展历程的应有之义。
发言人:张春燕(山东理工大学)
题目:《丹麦皇家图书馆藏汉籍述略》
山东理工大学张春燕展示了现藏于丹麦皇家图书馆的中文古籍目录,总数逾千种,包含敦煌遗书、戏剧俗曲、宗教书籍以及多种稀见版本;指出目前学界并未有从整体上对丹麦皇家图书馆藏汉籍的论述,而从该馆藏汉籍的来源、内容以及文献价值方面进行论述,有助于加深对丹麦皇家图书馆藏汉籍的认识。
评议人总结
南昌大学副教授温健、北京外国语大学张朝意院长分别做出评议。温健副教授对上半场发言嘉宾的发言内容、研究思路以及学术价值做出详细评述,她指出上半场的研究内容的历史跨度很大,从明清时期的汉学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的发展态势,所研究地域广泛,涵盖了阿拉伯世界、拉美地区、欧洲、俄罗斯以及日本等多国,侧面说明了当下汉学研究已然成为一门热门学科。北京外国语大学张朝意院长对下半场发言嘉宾发言内容逐一展开评述,汉学研究应该将各国的学问打通,国内汉学研究需要更宽阔的视角、更严谨的学术态度、更具创新性的观点。张朝意院长对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抱有极大期待,呼吁国内外学界为汉学研究创建更优秀的平台。
本场分论坛为“世界汉学与中国学研究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嘉宾发言涉及多国汉学内容,研究的关注点多元,观念、视角新颖,在场师生讨论热烈,获得良好反响。
2024-11-18
2024-11-15
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