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4日,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首届青年汉学讲坛暨第二届“百国青年共话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文演讲比赛颁奖典礼在世界汉学中心举行。来自意大利、乌克兰等12国的14位青年汉学学者齐聚青岛,共襄盛举。 本次青年汉学讲坛主题为“现代化的发展:青年的责任”。习近平主席曾在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发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未来各国发展倚重的栋梁,青年汉学学者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对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徐宝锋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各国青年在实地参观体验中切身体会、深刻感知当代中国国情。在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不久后举办此次对话论坛,恰逢其时,意义重大。汉学青年是当今汉学的传承延续、汉学未来发展的殷殷期盼,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开启更多有志汉学青年的汉学学术之路。他表示,构建美好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全世界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青年心怀天下、主动作为,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肩负全球治理使命担当,做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和全球治理的主人翁。 来自意大利的孔若水首先谈到中国的教育经验。结合昨日的中国教育体系实地调研,他认为中国的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并激发学生对未来理想的思考,对学生的培养既饱含传统文化因子,又富于现代文明精神。全球文明倡议不同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的既有发展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可行性参考。 来自波兰的傿静安表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不仅可以弘扬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借鉴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全球命运共同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认为可以有以下三个渠道推动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一)加强本国人民的国际人文交流意识,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时代的必需。(二)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及传播手段,拓展中外文明交流空间。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搭建新平台。(三)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国际人文交流活动,例如学术交流、商务合作、民间交流等各方面。 来自加拿大的李季强调了在当前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跨文化研究以及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留学生或者移民需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及学习目的地国家的语言文化与社会习俗。学习目的地国家的相关出台政策,帮助留学生或移民做好文化适应,更好地融入目的地国家的主流社会,共同助力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习主席是一带一路的筑梦者,在他的倡议下,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闪耀光辉,总书记强调,希望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们能做好跨文化的使者,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世界各地。 来自埃及的凌骁从不同国家和文明的互学互鉴方式方法切入自己的发言,他认为,当今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任何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需要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加强之间的互学互鉴。文明互鉴是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交流的关键途径,文明互鉴可以从许多领域切入,例如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宗教哲学等。 来自乌克兰的克秀莎认为,青年汉学学者是连接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重要桥梁之一,青年汉学家作为最贴近中国的、最了解中国文化的、最热爱中国文明的人群,要顺应时代潮流,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利用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桥梁的作用,让世界了解中国国情,让世界看到中国发展,让世界感受中国温度。 来自泰国的周鹏表示,随着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是我们在国际交往原则中常见的词。中国伟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曾讲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彪炳千秋、广为人知的话语,阐明了我们在当今如此繁杂的国际局面应当对世界各国人民抱持着包容、互鉴的态度。文明因其多元多样而沟通交流,因沟通交流而相互借鉴,因相互借鉴而不断发展。唯有更加开放、包容,我们才真正拥抱世界。“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这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句诗,告诫青年勿在怠惰中浪费光阴。于汉学青年学者而言,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是“终身事”,我们唯有从此刻开始,从自身做起,不负“寸功”,方能成事。 来自委内瑞拉的吴瑞龙认为,现代文明中,文化多样性也被看作是一种文明倡议,通过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建立团结协作的大同文明,发展和谐的全球文明。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是一个国际公共产品,有助于全人类共同思考如何跳出“文明冲突”的陷阱,找到一条能够帮助世界走出动荡、维护和平的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这既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历史逻辑的必然,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实践逻辑的必需。 来自乌克兰的安娜在发言中谈到了对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解。她认为在国际文化合作方面,全球文明倡议将有助于应对各个国家、民族及所有相关社会团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多重困境。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充分有效利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思想和文化潜力,有助于形成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国际形象,加强全球多方面交流合作,巩固友好协作关系,消除政治和思想上的偏见。 来自尼泊尔的萨迪娜简述了文明互鉴的多领域切入模式,她认为科技创新、艺术作品、人文教育等领域均可成为文明交流的方式,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和研究,可以学习其优点,理解其不足,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由此促进各国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除此之外,各国互派留学生、举办国际人文交流活动也是一种文明交流的方式,例如“百国青年共话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大赛,不仅加强了参赛者对中国的深刻认知,也促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陈锐浩表示,来自五湖四海的留学生,不仅感悟到了自己祖国的文明价值,也领略到了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和异国风情。亲身看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所以更加懂得尊重、沟通、交流、包容。在全球化的时代中,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环环相扣,逐渐形成一个共同体。身为青年,我们明白合作共赢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中肯、平等的角度介绍中国,传播中国历史文化与文明价值。 来自乌克兰的玛莎表示,认识源于实践,这次研修活动帮助自己理解青岛、理解中国、读懂中国。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中,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会提醒每个国家文明进步需要共同的努力。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全球文明倡议对国际交流、世界和平等多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玛丽卡从切身经历出发讲述自己与中国的故事和情缘,情感热诚而又真挚。她提到,自己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始终是被尊重的而非带有偏见的,她也因此更加尊重他人。中国古语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国古典文化教导我们,每个人都值得被看见、被尊重、被友好地对待。从个体到集体,每一个文明也应被尊重、理解,这也是全球文明倡议的主旨所在。 青年汉学讲坛结束后,由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教授为第二届“百国青年共话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文演讲比赛获奖者颁奖。徐宝锋教授指出,虽然青年汉学学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学术底蕴,却可以跨越文化差异,以小窥大,诠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多层次、多角度理解。他们用流利的中文讲述“全球文明倡议”是“和而不同”,是“我和你,心连心”,是“大同社会”,是“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是“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中国智慧,全球共享”的世界汉学中心理念。希望汉学青年学者们永葆初心,踔厉奋发,潜心研究,互鉴交流,在汉学之路上凝结累累学术硕果。 青年汉学讲坛与“百国青年共话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比赛是世界汉学中心独立创办的活动IP,得到许多热爱中国、喜爱中国文化的海外青年的热切关注和积极参与。参赛选手纷纷表示,愿成为文明交流的使者,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更多新鲜血液;愿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推动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2024-11-15
2024-11-14
2024-11-13
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