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西蒙·波伏娃
中国历史的书写,往往是以男性为主体的历史,亦或是基于男性视角的记述,女性往往只代表“男性的凝视”下的对象要素。漫漫青史中,中国古代女性的传统形象远不是那样孱弱、无力,她们爆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与社会秩序积极有力的参与者。
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一批海外女性汉学家为此作出了开创性研究。她们发掘“男性书写”之外的女性故事,以女性视角书写女性,是女性对女性的关注,她们将这些隐没的在历史长河中的女性,再次解构并重新建构,还原“失语”女性自己的历史世界。
宋代女性的生活图景
《内闱》
伊沛霞
(Patricia Buckley Ebrey)
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美国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曾执教于伊利诺伊大学分校,现为华盛顿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伊沛霞先后获得芝加哥大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博士学位,致力于研究中国宋代的社会文化史,涵盖政治史、女性史、艺术史等领域。代表著作主要有《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等。
《内闱:宋代妇女的婚姻和生活》是海外中国女性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书中考察的宋朝是一个纷繁复杂、充满变化的时代。一方面,缠足开始流行,士人开始倡导“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另一方面,我们接触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印象女性的婚姻和财产权得到进一步保障。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内容异常丰富的画卷,宋代女性的生活图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内闱》是一项考察宋代妇女生活的里程碑式的研究著作,伊沛霞将许多碎片材料缝在一起,广泛描绘了一个动态历史时代中妇女这一行动主体。在她对宋代妇女、工作和婚姻习俗的才华横溢的考察中,伊沛霞令人信服地展示了妇女史不同于以男人为中心的历史,历史的变革也改变了妇女的生活。
以女性传记为线索
勾勒中国妇女心路
《历史宝筏》
季家珍(Joan Judge)
季家珍(Joan Judge)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历史系教授。她透过比较的视角关注近代中国印刷文化、中国妇女史、历史上的阅读,著有《印刷与政治:<时报>与晚清中国的改革文化》,并发表了多篇有关20世纪初中国妇女问题的论文。
《历史宝筏:过去、西方与中国妇女问题》聚焦于妇女问题,它意涵丰富、意义重大,代表了那个时代标志性的文化悖论和政治抱负。季家珍仔细梳理了有着两千年历史并在20世纪初重获政治重要性的妇女传记的各种文化和政治用途,深入地探寻了中国人处理自己的历史和(以日本为中介的)现代西方各种方式。
她分析了各类男女行动者运用妇女传记的方式。他们利用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的妇女传记来宣扬有关女德、女才和英雄主义的各种竞争性的观念,借此对中国礼教、文化遗产和国家未来提出各种竞争性的评论。
深入隐秘角落
探访农村女性
《记忆的性别》
贺萧
(Gail Hershatter)
贺萧(Gail Hershatter)是最早到中国大陆留学的学者之一,也是西方中国妇女史研究领域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她跋山涉水,深入中国的大城市和小乡村,以史学家独特的洞见,利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创作出一批非常优秀的中国近代妇女史著作。同时她也见证了美国的中国妇女史研究从无到有、从边缘到主流的发展过程。著有《个人的声音: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妇女》《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和现代性》《中国妇女在漫长的20世纪》《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等。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改写五四史观对
传统妇女史的论述
《闺塾师》
高彦颐(Dorothy Ko)
高彦颐(Dorothy Ko),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历史系博士,现为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Barnard)学院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明清史、妇女性别史、科技史、视觉文化及物质文化史等。代表作有《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和《砚史:清初社会的工匠与士人》等。
明末清初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促进了“才女文化”的繁荣。其中最突出的是坊刻的兴起、读者大众群的出现、对情感的重新关注、女性教育的提倡、女性出游机会的增多及女子特性的重新定义等。《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要旨是改写五四史观对传统妇女史的论述。作者指出,明末清初的江南闺秀远不是受压和无声的,她们在男性支配的儒家体系中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存方式。作者通过儒家理想化理论、生活实践和女性视角的交叉互动,重构了这些妇女的社交、情感和智力世界。透过妇女生活,本书提出了一种考察历史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具体了解妇女是如何生活为前提的。
中国古代女性推动
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技术与性别》
白馥兰
(Francesca Bray)
白馥兰(Francesca Bray)是现代国际汉学界、社会人类学界和科技史学界的顶尖学者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成员,英国皇家学院院士,国际科学史学会主席。她自青年时代起深受李约瑟学术思想的影响,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华友好。她大力推进中国历代国家治理与地方多元文化并举的独特历史文明阐释中国农业技术文化的优势,提出了许多学术前沿问题,增加了欧美学术界对中国历史文明的认识,促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元素产生广泛的世界影响。其主要著作除本书外,尚有李约瑟主编《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之第六卷第二分册(农业)(984)等。
《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物质文化史,也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妇女史。从科技史进入女性研究,揭示中国古代女性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从科技史表明中国女性在家庭中被如何编织和安放,也即妇术系统的存在如何塑造妇女,妇女又如何在这些位置中参与政治、道德和国家的整体存在。它力主将科技看做是表达与塑造中国文化、社会形态的有力的物质形式,并采取这样一种视角考察了宋代至清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技术”,从家庭空间到生活、女性的纺织生产、女性生育与保健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科技如何强有力地传播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规则与女性角色。然而,与我们对于传统女性的传统认识不同,作者认为,妇女并非父权、夫、权的被动牺牲品,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与社会秩序的积极有力的参与者。
中国古代女性
的中医学文化角色
《繁盛之阴》
费侠莉
(Charlotte Furth)
费侠莉(Charlotte Furth),南加州大学中国史名誉教授,曾先后就读于北卡罗来纳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主要从事中国女性与身体方面的研究,其研究经历了五个阶段:中国妇女史与中国革命;社会史;妇女史;性别史;文化史。
《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是一部名闻国际医学史界、人类学界和汉学界的医学人类学名著。作者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以极为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披辨大量的中医典籍、医案、秘方和手册式文献,完成了这部连一般中国学者都难以企及的中医妇科学著作。作者虽然选择的是由宋及明的700年历史,但由于把握的角度新颖,以“黄帝的身体”为研究的开始,论及到身体的阴阳和性别,发现宋朝的中医妇科所关注的是“妇女以血为统帅”,重视调经的治疗原则和单独处方的艺术,怀孕和分娩成为家庭中产科活动的核心;到明代以后,妇科关注的重点转向养阴为主,治疗的重点从外转向内,强调补充分娩后造成的气血双虛。《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不是仅仅从一般技术史的角度考察中医妇科学的内容和历史,而是从社会与文化等角度,着力探讨中国古代女性作为一种特殊性别,在中医学中所承当的文化角色。所以《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不是传统的医学史著作,而是把与医学史相关的话题置于社会、家庭、性别中加以探讨,从而形成一种熔医学史、疾病史、身体史于一炉的新风格。
近代中国
妇女运动
《性别、政治与民主》
李木兰
(Louise Edwards)
李木兰(Louise Edwards),现任香港大学中国史教授、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香港人文学院院士。2002—2006年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史教授,2004—2009年任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RC)亚太未来研究网络召集人,2006—2009年任悉尼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及中国研究教授。
中国妇女运动活动家们在20世纪上半叶为获得选举权所发起的持续的、成功的斗争,挑战了长达数个世纪以来的根本性的政治权利原则。通过要求为女性获得公共的政治声音,这些积极分子推动了一个不仅仅是为了妇女自身的,而且是整体政治结构的民主代表新概念。她们的运动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使得男性和女性道德的性别规范在这一空间急剧地转型。《性别、政治与民主:近代中国的妇女参政》探讨了1900年至1948年中国妇女争取选举权的运动,第一次全面研究了中国妇女争取选举权斗争运动及其与早期妇女运动之间的联系。
《宋元时代的妇女、财产及儒家应对》
柏清韵(Bettine Birge)
柏清韵(Bettine Birge),美国南加州大学(USC)副教授,研究领域涉及传统中国的法律与性别文化、宋元史、儒学思想等,已出版专著《宋元时代中国的妇女、财产及儒学应对》《忽必烈汗时代的婚姻与法律:〈元典章〉案例》。
《宋元时代的妇女、财产及儒家应对》以宋元时代为背景,详细考察了时代巨变下中国妇女地位尤其是财产权的衰变历程,认为这一变化主要是宋代道学家的大力提倡与元代蒙古习惯与法律合力促成的结果,而后者的作用尤其重要。这一变化深刻影响到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
探索贞女的情感
理想和生活历程
《矢志不渝》
卢苇菁(Weijing Lu)
卢苇菁(Weijing Lu)是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专注于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著有《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游鉴明采茶:儒家道德模式之外的妇女生产》等。
明清时期,数以千计的年轻女子抗拒父母的权威,终生忠贞于她们的未婚夫,很多以寡妇的身份终其一生。贞女现象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关于礼与女德的最激烈、最持久的意识形态争论。《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旨在探索贞女的情感、理想和生活历程,并由此解释是什么影响了这一时期年轻女性的性别身份,以及她们如何看待和表达尊严、责任、爱情。本书获美国Berkshire女性历史学家会议“首部著作奖”。
清代女性
理想生活方式
《缀珍录》
曼素恩(Susan Mann)
曼素恩(Susan Mann),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历史学荣休教授,1999—2000年担任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会长,2013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获美国历史学会终身成就奖。曼素恩教授是中国女性研究的著名历史学家,代表作有:《缀珍录:18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1999年获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张门才女》,2008年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研究奖;《中国近代史上的性别与性》。
清代女性有着怎样的理想生活方式?大多数史料呈现的是在“男性凝视”下,女性仅作为特定历史目的而构建的文学主题。如何对待史料和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性别问题?本书将女性置于分析的中心,也置于盛清的时代语境中,通过对江南地区妇女的人生历程、诗词写作、劳动、宗教活动等各方面的分析,阐述了社会性别关系对清朝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的深刻影响。本书获1999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