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丽:因为我特别喜欢余华的小说,他笔下的故事充满着巨大的张力,既“野蛮”又具有冲击力。这种冲击力深深吸引着我。而且余华小说中饱含黑色幽默,但这种幽默并不是着重于讽刺,相反,你能在余华的黑色幽默中看到仁爱之心,看到他对平凡生命的赞颂与肯定。他的写作中饱含中国的哲学智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优秀作家人才辈出,能写出“野蛮”故事的也不止余华一个,例如同样善于对人性进行勘察和探索的苏童。但是正是由于余华的作品中包含的中国哲学意味,让我们得以在他描写的死亡里找到生命的意义。他的写作像极了中国道家的“阴阳八卦图”——黑白各自参半。你能够在他创作的故事中体验到绝望,又能在绝望中找到希望。如此反复,才让人爱不释手。
余华曾说自己的创作风格深受契诃夫和卡夫卡等作家的影响,但余华作品中的黑色幽默并不只是单纯的“黑色”加 “幽默”,更是他本人的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致力于揭示生存的荒诞、绝望而又能超然于外的精神姿态。这是余华的哲学智慧,更是中国哲学的智慧。
我们以余华著名的长篇小说《活着》为例,在《活着》中充满着荒诞、离奇的死亡。初读这本书时,我仿佛就变成了“福贵”,体验着他的荒诞命运,体验着他的绝望和痛心,最后和他一起变得通达睿智——明白了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余华用自己的笔墨将最后一无所有的福贵塑造成了一位英雄,这位英雄拥有着永不可被剥夺的活着的意志。向死而生,在绝境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这就是中国的生死哲学智慧。
—— 摘自“世界汉学家口述史”访谈片段 ——
2024-09-12
2024-09-11
2024-09-10
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