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地处武夷山脉西麓,一座江南边城。这里水流环绕,码头众多、船运繁忙;岸上老屋成群,古街纵深、商铺绵延、巷陌交错。1759年的建县历史,时代兴替,人来人往,走过了许多的文人志士,蕴育了丰富的人文历史,留下了多少的经典故事。张恨水就是其中的一位。
1912年,张心远的父亲因急病于南昌去世,全家迁回原籍潜山。两年后,19岁的张心远只身再赴南昌求学,补习英语和数学。之后,前往汉口,投奔做编辑的本家叔叔张犀草,每日为小报补白,署名“恨水”。
张恨水的女儿张政在《我的父亲张恨水》一书中,描写了父亲进入黎川时的情景:“父亲10岁时,随祖父到了江西新城县(今黎川)。这是闽赣交界的地方,距杉关大约60里,是处万山丛杂,林箐深密,驿路一线,盘旋于山水间。南国春早,春节刚过,就已是柳条盈盈,菜花泛金了,父亲坐木船沿赣江而上。一路上风景如画,很是开心。”
正是在黎川,张恨水第一次接触通俗小说。这一段的生活,张恨水在他的《写作生涯回忆》里,有详尽的描写:
十一岁(伍注实际岁数是十岁),我和父亲到江西新城县去(现在的黎川县),家里请了一位同乡端木先生,教我和我的弟弟,还有一位同乡子弟。正式开讲,我就了解所谓虚字眼了。但这并不是先生教的,还是由《四书白话解》那里看来的。这个时候,我自己有两个新发展:其一,是在由南昌到新城的木船上,发现了一本《残唐演义》,我四叔正读着,把我吸引住了,我接过来看下去。我就开始读小说了。上学以后,我父亲桌上,有部洋装《红楼梦》,印得很美,我看过两页,不怎样注意。而端木先生却是个《三国》迷,他书桌上常摆一本《三国演义》。先生不来,我就偷着看,看得非常的有味。这书,帮助我长了不少的文学知识。其二,我莫名其妙地爱上了《千家诗》,要求先生教给我读诗。先生当然答应。但先生自己并不会做诗,除了教给我“山外青山楼外楼”就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而外,并无一个字的讲解。但奇怪,我竟念得很有味,莫名其妙的有味。
据史料记载和当地老人回忆,清末民国初期的黎川,文化氛围相当浓厚,十里长街上,开有书铺、阅读社七八家,私塾学堂也非常盛行。张恨水在他的写作回忆录中提到:“我把零用钱积攒下来,够个几元几角,就跑到书铺里去买小说书。”刚开始,父亲并不让张恨水看这些“不正经”的书,张恨水想了很多办法,譬如选择在夜里看书,把小板凳放在枕头边,在小凳上点了蜡烛,将枕头一移,把书摊开,大看特看。到后来,父母亲也不管了,还叫他“小说迷”。
对于张恨水在黎川县的这段经历,其子张伍后来在书中称之为“江南水乡的学童生活”,尽管两年之后,张恨水随父离开了黎川来到新淦县(今新干县)三湖镇,但在这之前他已经读完了《西游记》《水浒》《封神演义》《列国演义》《五虎平西南》《野叟曝言》,以及半部《红楼梦》,这使他作文减少了错别字,并把虚字用得更活。
看了很多小说后,张恨水忍不住手痒,萌发了写小说的念头。13岁那年,他动笔写了第一部小说。这是一部武侠小说,说的是一名14岁的小武侠飞锤打死老虎的故事,小说里的小武侠手握百十多斤的两把铜锤,能飞身跳过几丈的深沟。张恨水嫌语言叙述不够劲,还特意在手写本上画了两幅插图,那锤画得特别夸张,超过人的二分之一。
谁也没有想到,日后的张恨水发表文字3000余万,多产成为他最大的特点。尤其是在1928年,同时有《春明外史》《春明新史》《金粉世家》《青春之花》《天上人间》《剑胆琴心》6部长篇小说在不同的报刊上连载,6部小说的人物、情节、进程各不相同,令人叹为观止。如果没有小时候打下的扎实基础和卓越的写作才能,根本难以完成如此庞大的创作工程。
1929年3月3日,张恨水在《上海画报》发表《旧岁怀旧》一文,他用优美的语言抒发了,对黎川的思念之情:
予前岁为天津某报,作一万里山水雾烟记,中有杉关一节,今日言及旧事,犹如忆也。其文曰:芥子园书谱第四卷,所绘山楼水阁,巨桥水磨,于瓯闽间随处可得之。长桥大抵跨河而通山,桥正中建屋,敞轩而观四面。桥下临闸,以围大数丈之木轮,置闸口中。水自上流头来,激轮辗转如飞,浪花作旋风舞,至为可观。
儿时,随先严客新城县。县为闽赣交界处,距杉关约六十里。是处万山丛杂,林齐深密,驿路一线,曲折于山水间。将及关,两峰夹峡下通马道,仅可并骑,出关俯瞰,势如建瓴。古人南征,以此为天险,信矣。
二十年来,百事都如一梦,唯山色泉声,偶然闭目,犹在几榻间。瓯闽春早,尔时灯节方届,隔河古道,柳条已作盈盈之态。乡人沿山道为圃,满种荞麦油菜,柳下淡黄微紫,可指而辨之也。涉笔至此,有“莫向春风唱鹧鸪”之感矣。
“古驿入杉关,烟雨锁翠岚。夜来风景好,宿处是江南。”这是南朝诗人鲍照《夜宿新城》中所描写的江南水乡黎川。张恨水在自己许多的小说当中,也时常提到江南的如诗如画,读来让人神往,又有点凄美之感。小说中频频出现的江南意象,或许正寄托了张恨水对少年故地深沉的情感。
其实,你若看过张恨水的作品《北雁南飞》和《金粉世家》,细细琢磨和品味,就会发现许多熟悉和有趣的东西。这里,就不妨从《北雁南飞》、《金粉世家》中摘录几段黎川人熟悉的方言口语:
那件事无论如何打发不开,索性把书桌移着贴近了窗户,也高声朗诵地读起书来……
“大姑娘吃了饭吗?”当时春华答复道:“我冒恰(没有吃)。”
我便笑着和老妇人道:“这对联没有干,暂时我不能拿走。我还有一点小事要到别处去,回去我的事情办完了,再来拿。如果晏些,收了摊子,到你府上拿也可以吗?”
我又呷了几口茶,便起身告辞,约了过日再会。
这回过年,过得我精穷,我正想做一两小说,卖几个钱来买米。
以上的方言口语“索性”、“冒恰”、“晏些”、“过日”、“精穷”,黎川人至今仍在使用。在张恨水的作品中不管是风景描写、习俗风情、客家土语,都带有明显的江南特色,张恨水作为天生的语言大师,对于他曾经生活学习过的黎川,当地的风土、人情、语言融入了他的精神世界,必然也会走进他的文学作品。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