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5日,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人文经典互译与文明互鉴”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主办,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承办。来自国内外出版界、翻译界、学术界近300人参加论坛。
为落实《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杜布罗夫尼克纲要》精神,深化“17+1”出版合作,促进双向文化交流,实现文明互鉴,虽受到疫情的影响,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通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了此次论坛,讨论了出版业和译者如何推动人文经典互译出版,促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
据悉,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自2018年8月成立来,在推动版权贸易和出版交流方面成绩斐然,目前已有45家成员单位,外方出版社涉及13个中东欧国家。联盟内部所有单体出版社共计100余家,已经日益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性行业组织。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袁军,新闻出版署进出口管理局合作交流处处长钱树人,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国际出版商协会执行委员李朋义,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理事长、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总编辑徐建中,中国文化译研网国家工程负责人、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宝锋等出席论坛。
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
袁军在讲话中表示,经典互译与阅读是推动不同文明之间互学互鉴,促进彼此尊重,克服文化偏见最直接的手段,是加强民心沟通、增进人文交流的桥梁,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期性基础工程。北京外国语大学以“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为己任,以服务国家战略,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外语人才为目标,为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文经典互译实施提供学术和智力支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袁军
钱树人高度肯定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在促进版权合作、图书展览以及文化互译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疫情期间中外出版人守望相助,及时分享抗疫经验,堪称典范。希望出版同仁持续深入合作,共同促进文明互鉴。
新闻出版署进出口管理局合作交流处处长钱树人
徐建中介绍了联盟成立两年来在推动中外出版社沟通信息、分享经验、版权合作方面的主要成果,特别是2019年中国与中东欧多个国家以建交70周年为契机举办了丰富多样的出版交流和产业研讨。他呼吁中外出版人面对疫情,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共同推进人文经典互译,共同创造产业发展美好明天。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总编辑徐建中
论坛期间,由中国文化译研网国家工程负责人、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宝锋主持本次论坛第一阶段的发言。在这一环节邀请了中外出版人就“文明互鉴:出版业的使命与责任”进行经验分享。其中,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永刚先生,安徽出版集团党委委员、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可,匈牙利科苏特出版集团总经理科奇什,五洲传播出版社国际部主任姜珊,匈牙利科苏特出版集团总经理科奇什,北马其顿文学出版社总编辑茨维塔诺斯基,罗马尼亚集成出版社社长波斯托拉凯依次发言。在第二阶段,由外研社中东欧出版联盟秘书处的彭冬林主持的“翻译家,人文交流的摆渡人”,引起了热烈且富有成效的讨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吉狄马加,北京外国语大学欧语学院院长赵刚,罗马尼亚汉学家白罗米,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宝锋,阿尔巴尼亚汉学家、阿中文化协会会长斯巴修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其间的分享交流对推动文化经典翻译和文明互鉴做出了重大贡献。
罗马尼亚汉学家白罗米提出文学翻译是世界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之间进行文学交流和沟通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徐宝峰也提到马加先生的诗歌是33个语种,还有很多优秀的当代作家,但是没有被中东欧国家的出版人译者发现和了解。因此加强人文经典的互译工作有助于加深人文精神的内涵和质量,有利于打通不同语言文化区域国家间人民思想融通的渠道。
中国文化译研网国家工程负责人、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宝锋
大家一致认为,文明不分大小,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因其多样性而丰富精彩。不同文明之间只有加强交流和互鉴才能促进相互理解和彼此尊重。人文经典互译是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手段,中外出版人、翻译家需要紧密合作共同促进经典互译与人文交流。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
论坛上还举办了吉狄马加“《裂开的星球·迟到的挽歌》多语种出版授权合作签约仪式”。面对疫情,诗人创作了这两首长诗,用诗歌呼吁打破壁垒和隔阂,共同抗击病毒、捍卫人类命运共同体。诗集将由外研社出版并在海内外发行。
《裂开的星球·迟到的挽歌》多语种出版授权合作签约仪式
2024-11-13
2024-11-12
2024-11-11
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