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出版业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深刻的变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不可逆转的出版全球化趋势。近二十年来,国际出版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出版社在与其合作和竞争中逐渐拥有了国际化的视野,初步具备了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1]
学术出版是“一个国家思想创新、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最直接体现”。[2] 同时,学术出版也是整个出版业中最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出版产品。在出版全球化愈加深入的当下,在出版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中国学术出版社应抓住机遇,正视挑战,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升。
—加大投入 整合资源 探索出版“走出去”新路径
为更好地做好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术出版,加快构建中国学术“走出去”的立体化格局,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各个层面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从四个方面着手,积极探索出版“走出去”的新路径。
一是加强学术出版内容的国际化。学术出版物是学术和思想交流传播的平台,也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深耕“走出去”优质选题,致力于将内容做强做优,提升出版物的学术价值和学术质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积极关注国际领域的共同话题和国际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如全球治理、扶贫、生态、公共卫生等,以学术出版推动与国际社会和学界的交流;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还挖掘了一批具有广泛人文情怀和国际关切的选题,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改革开放、中国道路、传统文化等;同时关注学术热点问题,策划“中国学术史”系列等,展现了一个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形象,并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分享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以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 ▲
二是积极推动学术规范与国际接轨。只有充分了解国际学术规范,真正达到在学术质量与标准上与国际接轨,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走出去”,担当起“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与任务。出版社着力培养一批熟知国际相关学科规范的出版人员,从研究质量、行文规范、学术道德等方面进行规约,旨在用国际社会听得懂、听得进的表达方式进行沟通,避免自说自话。
三是进一步创新营销模式。在数字化产品的海外市场运营上,我们实行区域化管理,目前划分有北美市场、欧洲市场、日韩及东南亚市场和港澳台市场等。2019年北美市场签订协议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北美代理商Eastview进行了三轮营销宣讲活动,引起很大反响,北美的哈佛燕京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等陆续开通数据库试用。除在海外合作出版方的平台上纸电版同步销售外文版图书外,也在Facebook、Twitter等海外社交媒体进行图书推广。
四是进一步深化“走出去”图书出版本土化尝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积极参与国际出版界,特别是“一带一路”出版界的深度合作,策划并组织海内外学者撰写学术前沿专著,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力作,如《“一带一路”手册》《欧洲与“一带一路”倡议:回应与风险》《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与“一带一路”》等;同时利用海外分社等平台,组织国内外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助力我国学者在国际舞台上有效发声,回应外界关切、减少疑虑误解,提升国际话语权。
—遴选海外合作伙伴 聚焦全球共同话题
“学术出版”专业性强,并非所有海外出版社都能够高质量出版学术著作,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是学术著作走出去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着力将主题出版、学术精品出版、大众出版与“走出去”紧密有机结合,坚持“高端”与“普及”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主题化、精品化、大众化、国际化相互联动的出版产品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精心策划出版了“理解中国”“中国制度”“简明中国”“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等系列优秀品牌图书和高质量出版物,并不断推出了英、法、德、俄、西等近20个语种版本,力求让更多的国际学者和读者了解当代中国研究的最新成果,共同分享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受到了国内外社会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理解中国”系列图书
“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系列图书
“中国制度”系列图书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术类出版公司之一。其出版业务遍及全球,出版物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学等领域。在经济学和法学领域,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出版了越来越多的管理学方面的书籍。自2010年以来,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把出版重点放在人文社科领域,特别重视中国当代学者作品的发掘与出版,更加深了同中国出版界的合作。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作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出版合作已有多年,签约选题逾70项,出版图书25本,包括“理解中国”丛书、“中国制度”系列、“社会发展经验”丛书等,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以“理解中国”丛书为例,这套丛书出版后曾在美国书展、伦敦书展、印度书展等国际平台多次亮相,并成功举办新书发布会和国际研讨会。从“理解中国”丛书英文版在Springer BookMetrix 的章节下载量来看,其中,经济类选题的下载量最高,如《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一书英文版出版近五年时间,目前的下载量已经达到11000次,《中国经济改革的大逻辑》英文版的下载量已经达到7100次;其次是生态文明类的选题,如《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英文版下载量达到了5300次;再次是政治、社会治理、宗教类等相关选题,其下载量虽相对次之,但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如《中国的民主道路》英文版下载量达到了4500次,《中国社会巨变与治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两书英文版的下载量则均已达到2300次。相较一般的学术著作的平均下载量,这些数据已然相当亮眼,说明“理解中国”丛书在世界读者当中获得了高度关注。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中国的民主道路》《中国经济改革的大逻辑》英文版
通过横向比较,我们发现,除了丛书作者均为国内外知名学者这一名誉加持外,选题至关重要。越是关乎国际领域和人类命运的共同话题,越是能引起国际学者、读者的关注和共鸣,图书的下载量和引用率就越高,中国学者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就越能被听到和传播。可以说,内容的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学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关注国际领域的共同话题,抱持开放性的态势回应国际关切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丛书中《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一书为例,这本书简明而系统地回顾了中国宗教信仰发展的历程,分析中国本土宗教的特色和国外宗教来到中国后本土化的历史,回应了西方对于中国的宗教是如何存续发展的困惑。自2018年在海外出版以来,章节下载量已近3000次,不仅被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收录,还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2018年重点馆藏目录,足见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海外影响力。
从近年来中国学术著作的引用量来看,经济学著作的引用量相对更高,这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速度较快、话题较为繁荣有很大关系。与此同时,法制民主化、社会治理等话题也都受到了国际学者的显著关注。在国际交流的层面上,人文社科类学科的方法论可以共享,研究数据可视化程度更高,研究结果的应用转化也更快,因此相较而言,这些领域的著作更易展开国际交流,也更受大多数学者的关注。
从海外馆藏的数据来看,“理解中国”丛书英文版更是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多达37所北美知名大学图书馆收藏,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这套丛书“走出去”的效果和影响力。目前,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合作的“理解中国”丛书英文版已出版13种,“社会发展经验”丛书已出版4种,“中国制度”丛书已出版2种,有效传播了中国学者的声音,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社会发展经验”丛书
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将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继续深度合作,探索更加高效的合作模式,进一步加强与海内外华人学者、青年汉学家间的联系,联手策划更多具有原创性、前沿性、国际性的选题,共同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推广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谢娜,《浅谈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出版广角》2014年10月合刊(总第236期)。
[2] 邬书林,《加强学术出版,打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识根基》,《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8月16日。
2024-09-12
2024-09-11
2024-09-10
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