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揭晓。颁奖典礼以《一部电影的诞生》《一个电影人的梦想·致电影》《未来已来·薪火相传》三部微电影贯穿,激励所有电影人不忘初心、传承经典、致敬幕后,追梦未来。伊朗影片《梦之城堡》包揽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大奖项,莎乐美·戴缪莉亚凭借影片《呼吸之间》获最佳女演员奖,中国演员常枫、伊朗演员哈迈德·萨贝里·贝达德分别凭借《拂乡心》《梦之城堡》分享最佳男演员奖。
为期十天的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共展映影片511部,放映场次1745场,观众达460184人次。以“世界影视,中国主场,上海气质”为特色、以电影为桥梁,上海国际电影节真正成为亚洲的焦点,世界的平台。
在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推动中国从电影大国向强国迈进为主题,通过十场金爵论坛,深入电影产业各个环节,围绕电影工业化、产业链、科幻电影、电影教育、主流电影创新等话题,探讨中国电影的未来。
光影七十年,质量时代更重精品追求
为了迎接新中国七十华诞,多家影视公司推出了多部作品,如反映行业题材的《烈火英雄》《紧急救援》《中国机长》,积聚了国内优秀导演的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海洋第一次离别》《上海堡垒》,回顾革命历史的《百万雄师》《太阳升起的时刻》,讲述中国登山队两次登上珠峰经历的电影《攀登者》,集反腐、警匪、扫黑多种元素的影片《坚如磐石》等。这些影片由多家机构共同完成,电影公司、电影人通力合作一起向祖国七十周年华诞献礼。这也体现了面对电影强国的目标,中国电影较之以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中国电影的“强国梦”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在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看来,中国电影品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类型已较为多样化,比如科幻、当代奇幻、战争、英雄、纪实等,中国电影人才也实现了飞速地成长,好的剧本及导演队伍都较之前更为充实。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于冬则认为,中国电影不仅实现了类型突破,还实现了美学突破,出现了诸如《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无双》等一批优秀的国产影片,在社会影响力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当前中国电影正处于从数量时代向质量时代调整的阶段,进入稳定发展期。面对短期内调整的挑战,从业者们应该回到电影本身的价值去思考。如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所说,电影作为最广泛触达用户,一方面能够给社会和整个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质内容的追求都将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持续的动力。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仲伦则表示,当下是思考中国电影自身发展正确路径、树立中国电影发展道路的时机,要将视野放到更大的追求上,追求精品、追求中国特色的风格。
主流电影立足中国文化,反映社会价值
从《红海行动》到《战狼》,从《我不是药神》到《无名之辈》,主流电影不仅持续三年占据国内电影票房冠军宝座,跻身年度十大最受观众欢迎的电影,而且在中低成本领域不断有优秀作品问世。这些电影共同聚焦在主旋律、主流价值层面的实践和探索。主流电影如何传承与创新、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成为从业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业界将这些能够成功实现思想、艺术、商业的平衡,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的电影,命名为新主流电影。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力阐释了这一概念的内涵:“新主流电影应当符合国家人民、社会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具备观赏性和一定的观众覆盖度,并且在美学、艺术、技术等各方面高于一般电影水平。它的创作空间非常广阔,既可以展现国家发展大主题,也可以体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可以着重于反映个人的感受。”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则认为,好故事是一切创作的前提,人物成立是关键。新主流电影的创作,也需要抓人物、抓情感,通过人性来表现,以艺术性的方式,传达出价值观,体现社会意义。在青年导演、编剧苏伦看来,传统的主流电影仍然可以为当下的新主流电影提供充足的养分,如何实现传统的延续,将其中优秀内容进行传承和重塑,是导演们思考的方向。
目下,新主流电影在创作上不乏效仿好莱坞的取向。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赵宁宇指出,新时代的内涵是由中国社会自身塑造的,在创作上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可以发现,近几年来每一部成功的华语电影当中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根。青年导演文牧野以“树”比喻中国电影根植于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都像是一棵大树,走出去不是根扎在外面,是枝长在外面,创新肯定是要根植于本土才能得到成长。
中国电影新赋能:电影成为IP促生衍生品
根据2018年电影产业数据显示,在走向平稳发展过程中,中国电影呈现六大新亮点:《我不是药神》拉动了现实题材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主流;《红海行动》以口碑破解票补依赖,口碑驱动成为产业共识;中美合拍《巨齿鲨》实现全球票房拓展,为后续国际化合拍提供借鉴;进口片题材开始多元化;黄金周票房效应预期调整,电影内涵重要性提升;互联网宣发作为关键角色,成为观众重要认知和购买渠道等。
国产电影的不断提升,促进了中国电影衍生品产业的发展。电影IP如何成为新文旅新消费、电影产业的新赋能为何成为本届金爵论坛的焦点话题。
北京中影营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海荣表示,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的发展,应该以国产影片作为龙头来做。以《流浪地球》为例,这一项目在市场的衍生产品容量在8亿左右,在国产电影中创造了新高,如果将《流浪地球》做成长线IP,包括开发主题乐园、主题酒店等更多业态,市场容量会有数倍的增长。
事实上,当下中国电影衍生品市场还处在发展阶段,相比国外比较成熟的市场,份额还没有那么大。这也表示,中国电影的衍生品市场潜力空间是非常巨大的。什么样的IP适合开发衍生品?在万代南梦宫(上海)互动娱乐有限公司副总裁池沢苗看来,首先要打动用户,让用户和IP、内容产生共鸣,接着是看内容的世界观、人设、人物的丰富程度和故事情节等等。朱海荣则认为,适合开发衍生品的电影,首先需要具备比较强大的市场影响力,IP强大的市场影响力是衍生品产业存在的前提。从影片类型来说,第一大类是动画电影,第二大类是科幻电影。“因为科幻电影和动画电影的特质,就是它们都是创造性的,而创造性的元素才具备成为授权的特质。”
中国电影要构建有效的工业化标准体系
中国电影发展至今,已经脱离野蛮的爆发式增长阶段,走入充分竞争时代。随着市场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增加,以及影视项目单体投资规模的日益走高,市场对电影工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构建有效的工业化标准体系,成为新课题。
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刘正山指出,电影工业化目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生产标准化,第二是作品的类型化,第三是管理的现代化,第四是创新规模化。“最重要的是标准,它是基础,能够建立广泛的认同、有利于经验和技术的留存,减少不确定性,提高行业效率。”
凡影咨询创始合伙人李湛则表示,在一个更加稳定的受众市场当中,把握细分人群是电影产业迈向工业化非常重要的一步。“在一个多样性市场人群当中,通过细分人群覆盖更多的观众需求,并且在此之外,会更容易发现市场增量所在。”《流浪地球》导演、编剧郭帆认为,中国电影行业还处在工业化最开始的阶段,工业化之路任重而道远,行业需要达成共识,建立标准,这是最大的基础。同时需要通过更多的梳理和总结、讨论与反馈,不断地实践以促成不断完善,工业化才能走得更好、更稳。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