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使用汉语38个春秋、执教汉语大学课程26载,如今,操着一口流利、标准普通话的洛特菲·谢比勒,
已是突尼斯汉语教学和突中文化交流领域无人不晓的明星级人物
谢比勒在突尼斯教育界成就了多项首创:第一位获得汉语语言学博士头衔的突尼斯人;第一名任教于大学的突尼斯籍汉语教师、教授;第一个推动突尼斯高教部在高等语言学院建立汉语本科教育的系主任;第一位主编高中汉语教材,让汉语走进突尼斯基础教学领域的开拓者。
学习“方块字”——缘分
谢比勒是突尼斯最权威的语言学府——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汉语语言学博士、东方语言系主任、教授。提起学习汉语,他出口就是三个字“缘分啊”。
上世纪60年代中期,10岁的谢比勒平生第一次在咖啡杯的底部看到了陌生的“方块字”。他从老师那里听说是来自遥远的东方文字。后来他还了解到万里长城等。从此,“方块字”和东方文化就成了他心中难以割舍的惦念。
1976年高中毕业,以数学为主科且成绩优异的谢比勒,却“鬼使神差”般地申请到了去中国学习汉语的奖学金。当他与同学打点行装来到北京语言学院报到时,还是目不识丁的中文“文盲”。
谢比勒回忆道,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中国留学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尚待起步,经济并不富裕的中国政府却给留学生们提供了相当优厚的助学金待遇。他的“收入”相当于大学讲师平均月工资的3倍,不仅让其食宿无忧,而且还有不少余额去购买各类书籍。课余时间更是走出校园,骑着自行车或坐公交车游历北京的名胜古迹、逛老城胡同,学习人文历史、接触市井百姓、了解民风民俗。为了更多地接触中国同学,他经常到中国学生的食堂就餐,甚至与厨师成了要好的朋友,学了一口地道的“北京普通话”。
北京4年的大学生活让谢比勒终身受益,也促使他确立了“未来要成为一名汉语教育家和研究工作者的志向与目标”。最令他感激、佩服和难忘的是,学校里那位身材高挑、风度翩翩并负责中国文史与哲学课的毛教授。这位老师尽管资历深、知名度高,但丝毫没有师长的架子,在谢比勒因患病发烧而耽误课业时,亲自到寝室来问寒问暖,并专门给谢比勒一人补课。一个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有如此认真负责的育人态度和体贴入微的师生情分,让谢比勒对汉语教师这一职业充满了尊敬和向往。
凭借对汉语的热爱、对中国文化的痴迷以及出众的语言天赋和刻苦学习,谢比勒以最优成绩毕业,并获得了赴法国继续深造的机会。经名师推荐,巴黎第七大学破格接受谢比勒攻读语言学博士学位。又是4年“寒窗”,谢比勒在著名的“表述语言学”泰斗、法国居里尤利教授的指导下,以《法汉动词比较研究》论文通过了答辩。1984年,突尼斯第一位汉语博士诞生。此后,谢比勒被一家法国信息技术公司聘用,参与开发汉字输入技术。尽管优厚的待遇和安逸的生活令人羡慕,但年轻的博士仍心系汉语教育。
拜望老教授——动情
1988年,谢比勒怀揣梦想与满腹学问,毅然地回到阔别12年的突尼斯,在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开始了任教生涯。其首要目标是积极争取将汉语选修课改为本科专业。1992年,谢比勒担任语言系主任后,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到1998年,春秋十载的不懈努力喜获成果,突尼斯高教部正式批准第一届20余名汉语本科生入学。从此,谢比勒与4名中国派来的教师共同担负起4个年级的全部教学任务,而谢比勒本人除行政管理事务外,长期承担每周16课时以上的教学工作,超出规定工作量一倍还多。
谢比勒回忆道,依然是缘分使然,那时他已经确立了毕生奋斗的4个目标:在突尼斯的大学里建立汉语本科教学专业;在突尼斯高中开设汉语基础课;在突尼斯本土培养出汉语硕士、博士;在突尼斯成立“中国研究中心”。为人师表、推广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成为他毕生挥之不去的最大梦想。
2002年,在首批汉语本科生即将学成之时,谢比勒已经考虑到他们的就业和汉语教育的长远规划。于是,在高中建立汉语基础教育的第二个目标水到渠成:一方面,可为汉语毕业生安排理想的工作,让他们学有所用、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可在高中建立起汉语基础教育,提高汉语教学的总体水平。为此,谢比勒在教学工作之余,积极奔走呼吁、组织编纂小组,承担起高中汉语课本的编写任务。依靠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厚的教育经验,《龙一》《龙二》两册既科学、又实用的高中汉语教材半年后相继出版。谢比勒又主动担负起义务培训中学汉语教师的工作,利用周末时间为教师们“充电”。繁重的教学任务、长期的加班工作、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使谢比勒积劳成疾。颈椎手术与强迫障碍症的折磨,既耗费了他大量的财力,又不断困扰着他的精力与体力。还有些亲朋好友埋怨他走上了一条辛苦与清贫之路。但他对笔者坦言,掐指算算,突尼斯所有高中汉语教师和总数近400位中文专业大学生几乎都是他的弟子,他们已遍布突中教育、经贸、文化等各领域,成为促进突中关系发展的巨大正能量。因此,他无怨无悔,并以桃李满天下为荣,把突中文化交流视为分内之责,用既定目标激励自己继续去实现心中的梦想。
2003年,在阔别母校23年后,谢比勒回到中国,特意登门看望了毛教授。已逾八旬、白发苍苍,在老伴搀扶下的毛教授出现在学生面前。尽管岁月流逝带来片刻迷惑,但当谢比勒说出自己曾是突尼斯的留学生时,毛教授立即叫出了他的名字。瞬间,师生二人热泪盈眶……
那场景,至今难忘。伴着熟悉的茶香,谢比勒恭恭敬敬地送上为毛教授准备的礼物,一个精致的红木烟斗。毛教授因年龄和身体原因不再吸烟,他把学生的礼物摆在了房中最显眼的位置。谢比勒告诉毛教授,如今他是突尼斯第一个汉语博士、第一位汉语教授;他在突尼斯最高语言学府成立了汉语专业课程,已经培养出了第一批汉语专业大学生;突尼斯五大城市的高中已开始设立汉语课……毛教授激动地再次流下了眼泪,由衷感叹:听到中华文化与汉语教学在突尼斯得以推广和弘扬的消息,他既高兴又欣慰。谢比勒说,老教授的眼泪饱含着对昔日学生成才、成功的喜悦和期望,也更让自己坚定了传播中国文化与坚持汉语教学的信心。
推广学汉语——用心
2007年12月,谢比勒曾代表突尼斯应邀参加了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开的《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他利用难得的机会,就汉语教育和文化交流提出三项具体建议,获得了与会者的赞同和积极响应。
培养多种人才。应将汉语纳入所有阿拉伯国家的教育部署,根据各国特点制定汉语教学规划和注意培养人才方式的多样化:一是培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的人才,满足深入研究中国事务的需要;二是培训外交、经贸、旅游、通信、遗产保护等合作机构中的实用型专才;三是培养翻译家,包括普通翻译、专业翻译和同声传译人员;四是培养中阿双语专业人员,为医学、工程、电子、制造业等行业服务。
强化文化交流。在交流领域强化合作的基础上,开展有关历史、哲学、文明发展等领域的交流;更多地翻译、介绍中阿双方有代表性的、权威的和经典的著作与科学文献;共同编纂“阿中”“中阿”词典,以及国际贸易、旅游、医学、法律等专业词典;合作开发戏剧、电影、舞蹈及相关音像产品等文化产业。
建立专职机构。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中国研究中心”,设立“科学委员会”,配备现代化设施、出版研究刊物等。
在谢比勒家中,笔者环视面积不大的公寓式单元房,映入眼帘的是诸多“中国元素”。无论客厅还是走廊,摆放最多的是书架,而每个书架上都能找到不少中文书籍,有文史百科、语音语法、字典词典,也有水墨丹青和油画等,折射出居室主人对中国文化的痴迷和对汉语教学的热爱。
谢比勒打开电脑,让笔者浏览他正在撰写的一篇论文。他表示,要通过此论文争取延长任职年限和获得指导研究生、博士生资格,以便完成他制定的第三个奋斗目标。
如今,谢比勒虽年逾花甲,仍然不愿离开三尺讲台。他正在为突尼斯成立“中国研究中心”这个最后目标而不懈奋斗。
2024-11-13
2024-11-12
2024-11-11
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