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展上,赏“千湖之国”芬兰的风土人情;文学沙龙上,了解中芬文学交流合作新动态;微电影展上,品味芬兰电影大师的光影艺术……近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的“芬兰文化周”活动吸引了众多中外观众。
“这个摄影展涵盖了芬兰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美景,真的很棒!”28岁的芬兰留学生米卡勒·曼尼宁在摄影展现场久久驻足,赞叹不已,“真希望以后中国和芬兰多多举办类似的活动,加深彼此的了解。”
芬兰文化周“这就是芬兰”摄影展吸引了众多观众芬兰文化周“这就是芬兰”摄影展吸引了众多观众
米卡勒今年5月开始在芬兰坦佩雷大学学习中文,为了拥有更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于一个多月前来到中国。
“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在芬兰,我有很多朋友都开始学习中文。”米卡勒说,“中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学习中文能在许多方面给我带来新的机会。”
米卡勒曾读过《孙子兵法》,从中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直到近距离接触中国,他才对古老而常新的中国文化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看到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仍在使用中,站在天安门上欣赏古今建筑,非常震撼!”他说。
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科技成就也“刷新”了他此前的许多认识。米卡勒回忆说,以前中国在他印象中就是靠劳动力资源取胜的“世界工厂”,但来到中国之后,他才发现原来中国的各个产业均衡发展,且分工明确、效率很高。
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等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更让米卡勒十分感兴趣,初来乍到的他表示一定要“一一试遍”。
“芬兰文化周”活动现场也有许多中国人的身影。北京外国语大学芬兰语专业学生林诗含和任静是此次摄影展的策展人,两个年轻人都曾作为交换生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学习。在他们看来,近年来类似的活动在中芬两国开展得越来越频繁,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任静回忆说,自己曾在2016年底参加中国文化部及中国驻芬兰大使馆主办的“欢乐春节”活动,活动上的庙会、演出、巡游等都向芬兰民众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深受欢迎和喜爱。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林诗含认为,芬兰的高社会信任度、深入人心的环保意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在随后举行的中芬文学沙龙暨作家座谈会上,来自中芬的学界人士聚集一堂,分别介绍了本国文学的发展现状、两国间文学往来,并表达了对于加强中芬文学作品互译及中芬间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合作交流的共同愿景。
中芬作家在文学沙龙现场进行交流中芬作家在文学沙龙现场进行交流
北京外国语大学芬兰研究中心主任李颖表示,中芬文学交流渊源已久。“早在1907年,《道德经》就有了芬兰语译本,而1921年,芬兰女作家明娜·康特的文学作品则被周作人译成中文。近年来,中芬两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在文学上也多有反映。”
芬兰作家艾米·依达兰塔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由衷喜爱,她的名作《关于水的记忆》中就有大量中国茶文化的描写;而“从小就读中国诗词”的芬兰作家安娜丽·海伦娜·康特则表示,自己最爱的诗人是陶渊明。
据李颖介绍,此次文化周活动得到芬兰外交部、芬兰电影基金会等单位的支持,旨在加深中国普通民众对芬兰的了解,促进中芬两国在文化艺术上的交流与合作。
芬兰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于里·林图宁表示,近年来中芬两国维持着稳定而良好的关系,两国间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有着显著的增长趋势。越来越多的芬兰人选择在中国留学或工作,而中国人已成为芬兰最大的留学生团体,中国在芬兰的知名度及芬兰在中国的知名度都大为提升。
“文学、音乐、冰雪运动、医疗保健及循环经济等,都可以成为中芬两国间新的合作主题。我们期望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碰撞带来更多惊喜。”于里说。(图片均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芬兰研究中心提供)
2024-09-27
2024-09-26
2024-09-25
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