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生香”艺术展:感受“活字之美”,学习古琴减字谱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杨宝宝

2018-07-29

        很难想象,现在印刷在纸张上和用键盘敲在电脑里的规整汉字,最初完全是由字体设计师手工绘制而成。

  如今汉字书籍印刷中通行的黑体、宋体、仿宋、楷体等字体,都是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研究室在上世纪60年代之后创制。新中国第一代字体设计师确立字体标准,划线打稿、勾边填墨,创制出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几种标准字体。

  在7月24开幕的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活字生香”活字文化艺术展上,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翻出了自己积攒几十年的“老家底”,当年“黑、宋、仿、楷”字体设计的原始手稿、上海字模一厂积攒下来的大量铅活字、铜字模,以及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从民间搜集而来的清代木活字版汇聚在展厅之中,向观众讲述“活字”的前世今生。

  本次展览以字模活字艺术传承传播“走出去”为主题,以“活字工艺”为一条主轴。共分为8个展馆,分别是:古代活字,近代活字,当代活字,字体之美,古琴谱与活字的对话,活字迷宫与百家姓,活字体验互动,活字艺术衍生品。在展览中,观众不仅可以了解“活字”的历史、参观活字实物,还可以探索活字迷宫、依据古琴减字谱弹奏古琴,参与丰富的互动活动。

  “‘黑、宋、仿、楷’这四大字体可以说是汉字印刷字体里的‘唐诗宋词’,当时字体研究室的设计师用尽心血创立的这套字体,至今依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 上海印刷集团副总经理、印刷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得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现在新的字体层出不穷,但不少还是以这四套标准字体为底板演化而来。

  当时字模师完全手绘字体,好的字模师一天也只能完成3-4个字的设计,而一套标准字体字库中要求有27000多个汉字,创制一套字体的辛苦可想而知。

  第一批“宋体字”设计者徐学成也来到了展览现场,90岁高龄的徐学成是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第一代代表性传承人和仅存的创建人之一。

  徐学成是学美术出身,开始在人民出版社做封面设计,由于封面字写得比较好,符合印刷字体的要求,1960年被招入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研究室工作,参与字体设计,“一直写到退休。”

  他介绍, 1960年代之前,中国印刷字体不统一,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成立之后,在诸位同仁努力之下,从一个个笔画开始确立规范,才有了后来的“黑、宋、仿、楷”四大字体。

  “古琴谱与活字的对话”是展览中颇具亮点的展厅。展厅以镜面为地板,墙壁、地面布满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研究室近年来设计的宋体古琴减字谱字体。在展厅中央,观众还可参加互动,尝试依照减字谱在古琴上奏出《沧海一声笑》曲段。

  古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古琴所使用的琴谱字体,是一套以汉字偏旁部首为基础,加以缩减而成的“减字谱”。减字谱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句话,代表着弹奏的指法。

  《沧海一声笑》曲谱中的第一个字,代表的意思是“散音挑七弦”。上面的“艹”是“散”起笔的部首,代表“仅仅用右手弹拨琴弦”,“乚”是“挑”的一个笔画,代表古琴的一种弹奏指法,中间的“七”指“七弦”,这个字代表的音就是“散音的七弦”。

  而这还是减字谱中比较简单的字形。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设计师吴振平是古琴减字谱字体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他遇到的最困难的字仅仅是纵向结构就有11个部首组成。而标准汉字字库中最多有7万多字,三个“龙”组成的“龘”已经是最复杂的字体之一,相比古琴减字谱字体,虽然比划多,结构却相对简单许多。

  “太难了。” 谈及这套字体创制过程,吴振平感慨。此前古琴琴谱都是手抄字体,2014年,上海音乐出版社找到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希望为古琴减字谱创制一套楷体字体。由于难度太大,这个任务交给了曾创写方正楷书字体的吴振平。

  尽管有楷书设计基础,吴振平还是遇到极大挑战。上海音乐出版社提供的都是手稿,字形散乱。古琴七根琴弦有位置不同,弹奏手法有左右手、主次之分,都要通过减字谱字形表达出来。仅仅为了搞清楚这些,吴振平就用了几个月时间。由于此前没有任何印刷字体参考,吴振平还是采取了铅笔手工绘制打稿的方式创制古琴减字谱字体,基础字4000多个,一共15000多字,他用了一年左右才写完。2015年古琴减字谱楷书字体创制完毕,吴振平又接下了古琴减字谱宋体的创制任务,至今仍在创制之中。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一个月。上海展结束之后,“活字生香”活字文化艺术展还将跨越两年时间,在全国进行四场巡展,涵盖上海、北京、天津、扬州等地。


责任编辑:霍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