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术作品“走出去”有多难?这四个问题要先解决

来源:华舆

作者:孙东临

2019-04-01

1-小_副本.jpg

3月23日,“中国学术图书对外翻译与出版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德国学者杰奎琳·梅羌讲述中国在火箭领域的近年发展,以及这一领域中翻译交流过程出现的问题。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学术大国,产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学术著作。但在海外,中国学术并不很为人所知。”中国文化译研网国家工程主持人徐宝锋不无遗憾地表示,“中国的学者在海外并没有发挥应该有的影响。我们还是在默默无闻地在西方主流的学术平台体系当中被动做着一些学术工作。”


中文优秀学术成果滞留在国内的困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该如何突破重围,让中国学术“走出去”?围绕这些问题,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会近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


第1问  翻译中国学术作品有多紧迫?


“中国学术翻译走向世界,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北大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表示,随着中国经济规模扩大,其融入世界的程度也在不断深入。中国和国际的互动已经远超过往,而且未来会更加频繁。相对文化、娱乐等领域的沟通,让外国人更多、更好、正确清晰地了解中国的专业领域建树,对于缓解国际间的矛盾也有很大帮助。而由于中国的研究体量太大,所以这也是一个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对于在华留学的海外学生,翻译中国研究论文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了解中国在专业领域的发展。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ISSCAD)是一所国际学生发展的研究机构,由中国政府出全资培养外国留学生发展高层次学位人才。刘国恩目前指导的4名博士生来自非洲国家, “他们不懂中文,又找不到英文资料学习。如果按照北京大学的博士生要求,他们连第一轮考试都过不去。”


刘国恩无奈表示:“如果我们有很好的作品,尤其是学术性的作品,他(学生)很快了解中国,那么他做这篇经济学博士论文的时候就有基础,就有素材。可是现在就没有,所以我们在这个问题特别纠结,也苦于我们过去很少重视这件事。就是学术性的著作特别少,中国翻出去的学术著作特别少。”


第2问  中文直译很生硬怎么办?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汉译英”的翻译软件你一定没少用过,不过语言生硬的问题总是绕不过去。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卓越就表示出这样的忧虑。“大量优秀的中文学术成果,翻译后还是滞留在中文的状态中,这也导致国际化的传播受阻。”


从实际操作过程考量,刘国恩也表示出中文翻译的弊端。“一方面,翻译的成品效果会有一定比例的折扣;另一方面,中文出版物需要再审核原创性、科学性,是否值得后来的学者引用等等······”对此,他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将未出版的原创性作品,直接以外文形式写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沟通和翻译的时间金钱成本,更能从源头环节保证学术成果的原创性。


第3问  学术名词翻译存差异?


“中国的卫星将撞向地球,而且很有可能击中你!”德国太空杂志编辑出版商杰奎琳·梅婼(音)引用外国媒体发表的一篇虚假报道,表示出专业领域准确翻译的必要性。


在杰奎琳看来,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受到全世界范围的关注。而在科技方面的专业术语需要精准表达,才能避免造成上述误解。“翻译过程要综合考量,我们要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不能像自动化翻译这样,直接进行语言的传输即可。”


她以嫦娥系列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为例,说明东、西方语言翻译的不同。怎样将这些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字让外国人明白?一方面,中国希望以意命名,如“长征”翻译为“long march”,而外国则相对直接取音译字,即“chang zheng”。这一小小的不同,就说明了双方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同,形成了一定的信息误差。


面对这一文化理解的差异,杰奎琳·梅婼认为,学术性的翻译需要“科学家+翻译者”组建的专业团队,前者能够秉持科学、专业的精神,后者则可以进行“信达雅”的文化阐释,二者缺一不可。


杰奎琳负责的科学读物让越来越多的大众读者学习到中国航天的科学知识, 这让她很满足。


第4问  遴选机制如何把关?


植物学、历史学、现代科学······到底推荐哪些高质量的中国学术精品给外国学者呢?


刘国恩表示,在初始阶段要慢慢来。“有一个原则:可以容忍不全面,但一定要尽最大的可能避免误导。因为不全面的代价尚且可以承担,但一旦选择不能代表中国的学术内容‘走出去’,代价就太大了。”出于审慎考量,他建议从几个目前可驾驭的主流专业入手。从深度入手,不急于铺展广度。


黄卓越则认为,也要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书籍。“学术图书有尖端、普及性的,也有介于两者之间的。”


中国出版集团中艺出版社张高里社长则表示,“学术互译”是中外翻译交流的新渠道。“我们正在与美国图书馆协会启动一个项目。中、美双方每年选出来10本最能代表本国当代方方面面的著作,大家互译。若干年后,这就是全面展示当代中国的一套丛书。”通过不同国别的双重筛选机制,可以更有针对性为当地国家读者群体投放合适的学术书籍。

5-小_副本.jpg

3月23日,“中国学术图书对外翻译与出版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图为黄卓越教授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颁发聘书。


徐宝锋认为,作为中外学术交流“把关人”,成立特项专委会势在必行。目前,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暨中国文化译研网设有文学作品专委会、艺术作品专委会和少儿作品专委会,后续也会成立学术作品委员会,执行审核工作。


大合影_副本.jpg

3月23日,“中国学术图书对外翻译与出版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图为参会嘉宾合影留念。


本文由华舆授权发布,未得许可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罗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