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作家央珍:诚实面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来源:新京报

作者:张进

2019-01-11

  参加央珍的新书发布会,是场有些特殊的体验。发布会的地点没有选在书店,也不在各类会场,而是在一处相对僻静的藏式小院。央珍是拉萨人,土生土长,这是对作者及其文化的尊重,合情合理。不过说是“特殊”,是因为这场发布会作者没有办法出席,她已于一年多以前的2017年10月12日去世了。走进院子,见印有作者像的架子立在那里,上面盖了一件藏式白衣,旁边即是码好的书堆,让人不禁想起一句话:书比人活得更长久。这也许算是独属于写作者的一种幸福了吧。

  央珍出生于1963年,去世时的年龄实在不算大。她十八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是西藏第一个考上北大的藏族学生。考虑到时代因素,想来她在同学中间应该算是一种“景观”了。在生前的一次采访中,她曾说:“(进大学后)大家都很好奇,问我吃没吃过大米、见没见过电灯电话……人们不知道西藏是什么样子的、西藏人是怎么生活的。”即便如今,在去西藏旅游早成为某种时尚时,又有多少人知道真实的西藏是什么样子呢?正是感慨于此,她决心用文字将西藏真实的样子描绘出来,给大家看。


11.jpg

  央珍,西藏作家。1963年2月14日生于拉萨。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2017年10月12日在北京因病辞世。曾任《西藏文学》副主编、《中国藏学》副主编。短篇小说《卐字的边缘》和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先后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部分作品被翻译为英语、匈牙利语等语种出版。另有纪念文集《拉萨的时间》,收入作者生前发表的小说、散文等,以及日记、遗作、访谈录等文字,基本体现出作者三十年来的创作风貌。


  到30岁时,央珍完成了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这部作品也被认为是西藏第一部由女性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在1994年第一次出版,而今二十多年后再版,央珍“对个别段落内容做了删改,对一些文字表达,也做了必要的润色修订”,以期表述更精准。由此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作家。至于内容上,小说讲的自然是西藏,这也许正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这本书里,作者精细地展现了藏族的各种生活风俗。她写了官员、贵族,也写了平民、农奴和僧尼。此外,她还写了西藏的建筑、服饰、饮食、礼仪,画卷铺得广阔,贯穿了西藏各个阶层,各个层面,又在每处以女性的细致来刻画,所触及的不止是西藏的光明,还有黑暗。

  发布会像是一场好友聚会,到场的都是央珍生前的朋友,他们身份各异,因作者而聚,述说了与她的往事,表达了对她的缅怀,也说了对她作品的看法,其中不乏恳切之语。评论家李敬泽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西藏成为我们特别书写的地方和题材。现在回顾起来,八十年代文学中对西藏的书写常常是景观化的、风格化的。”在这种景观化的写作中,西藏之外的人对西藏的认知只会越来越远离真实。即便生活在西藏的人,也未必了解他们生活的那块土地的方方面面。


12.jpg


  中国西藏网总编金志国说:“过去,包括我们长期在西藏生活的人,都不太了解或者说不愿意去了解西藏的另外一面生活,那些真实的东西。我还比较小的时候,那个时候在学校里面受的教育,包括看的展览,(了解到)西藏简直是人间地狱,我问一个藏族阿姨,‘阿姨米饭有没有,过去西藏是不是没米饭的?’她说你瞎说,我们西藏过去有大米,有糖,有葡萄干。后来我才知道,过去在西藏曾经有很多贸易。央珍的这部小说,反映了贵族的生活,这种贵族的生活我们真的不可能知道。”

  因此,如何摒除对西藏的景观化,是这部小说的重要目的。“在央珍这里,西藏不是景观,也不是奇观,她是在西藏的内部来写西藏的生活,写西藏的人,写西藏的情感、风物,在这本书里,我们能够感觉到央珍所在的位置。”李敬泽说。

  “内部”的位置,也许会让作者更容易走向偏爱,走向对西藏的简单赞美。然而,央珍从写作开始立足的,就是“真实”。她说:“西藏的美与丑不在那块土地上,而在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的心灵里。西藏作家的任务就是写出西藏人复杂而独特的心灵,写出他们在不同时代的彷徨和犹疑、痛苦和欣喜,而不是把他们简单化和标签化。”


13.jpg

  《无性别的神》《拉萨的时间》,作者:央珍,版本: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年11月


  展现“美”是容易的,展现“丑”则是需要勇气的。虽然书中对藏族人心灵愚昧的一面、对藏族传统文化黑暗一面的揭示是谨慎的,小心翼翼的,却没有缺席。但如《说吧,西藏》的作者宁肯所说,央珍的揭示,并非就是强烈的批判,“我觉得她就是想把西藏写成一种正常人的生活。这部作品中,所有正常的丑陋它都有,其实她也不一定是批判,就是要真实,只有真实才能表达正常,或者正常的东西才能提供真实。在《无性别的神》里面,她已经完成了她最大的东西,就是让西藏正常,西藏是人类的一部分,她完成了这一部分。”

  要达到“真实”所需要的,是作者的诚实,对自己的诚实,对自己所见所想的诚实。杨早说:“我重读《无性别的神》能感觉到作者那一份诚实,诚实面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责任编辑:霍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