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过《论语》的他和中国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

来源:国家汉办 孔子学院

作者:

2018-12-21

  文化已成为翻译中不可或缺的话题,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困难,除了语言障碍之外,深层的原因则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语言差异是文化差异的投影,它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深层文化底蕴。因此,一个优秀的翻译家不仅能跨越语言障碍,而且能逾越文化鸿沟。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的翻译也就是文化的翻译。

  ——其米德策耶(蒙古国)

  其米德策耶(Menerel Chimedtseye),现任蒙古国立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蒙方院长,蒙古中国友好协会秘书长。曾获蒙古国翻译最高奖“金羽毛”奖等。日前,他接受专访,讲述了自己和中国的不解之缘。


  ◆ ◆ ◆ ◆ ◆


  不遗余力,他所做的,

  只为更好的推广中华文化


  记者:

  您从2007年起担任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至今已经十余年。十年来,孔子学院在汉语教学、文化交流活动等方面发展如何,能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

  其米德策耶:

  十年前,在中国孔子学院总部和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的大力支持下,蒙古国立大学与中国山东大学共同创办了蒙古国第一所孔子学院。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在教学、研究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已经成为蒙中两国人民之间的一座语言之桥、文化之桥、友谊之桥。


640.webp.jpg

  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活动


  如果说,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是一株扎根蒙古高原茁壮成长的小树,那么蒙中两国人民的友谊就是它成长的沃土和阳光雨露。如果说,实现蒙中友好关系的更大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是加强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相互之间的好感和友谊,培养一代又一代致力于蒙中友好的人士,那么孔子学院所肩负的正是这一光荣使命。


640.webp (1).jpg

  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红楼梦》(前三十回)蒙文版新书发行仪式

  外方院长其米德策耶致辞


  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自成立以来,每年举办“汉语奥赛”“汉语桥”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中文歌曲比赛、舞蹈比赛等。孔子学院教学效果良好,已经赢得了“学汉语,到孔院”的良好口碑。

  目前,孔院每年举办一年一度的“蒙中语言文化国际论坛”,2010年成立了“蒙古国汉学家俱乐部”,2015年正式出版了《蒙古国汉学研究》学术期刊。孔子学院不仅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平台,也是深化中外人文交流、促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载体。


  关于儒家文化,他这样解读


  记者:

  目前,人类正在面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高峰,这就是全球化。有学者认为,全球化与和邻相处、共同繁荣、建设一个“和谐世界”都是分不开的。文明冲突与融合问题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对多元文化的并存和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您怎样理解?

  其米德策耶: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综合。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而且是在发展历程中从未出现过断层的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现代中国人仍然深受着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的影响。现代中国梦的实现,与世界各国,特别是邻国人民实现梦想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将给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邻国的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这种情况下,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深入了解文化传播中的当代中国形象,都是极为重要的。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及他所代表的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把一生献给传统文化,传播知识、学问,教育弟子,教导做人的道理,整理文化典籍等事业。他又带着几名得意门生在七个诸侯国流亡了十四年。晚年的孔子整理了中国文化典籍,提倡了仁爱德治,注重礼仪,宣传“中庸之道”和伦理道德,提出了完整的、系统的思想体系,创建了儒家思想。

  他的思想和智慧集中在他的弟子为他编辑的《论语》一书中。《论语》告诉我们做人之道,处世之道。孔子的做人做事智慧,已经成为世人可循的经验,他的智慧结晶《论语》历经两千多年传承,影响至今。

  从这一切,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思想和儒学文明怀有深切的人文主义,怀有一个和谐社会的理想。


  结缘中国30年,

  我一直都离不开中华文化


  记者:

  您认为,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如何解读中国故事?如何把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底蕴用其他语言表达出来呢?

  其米德策耶:

  我是一名汉学家、翻译家。我对中国文学,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我与中国结缘已经30多年了。30多年来,我的工作一直和中国有关,一直从事汉学研究和蒙中友好工作。我经常思考的是如何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学和传统的文化。

  为了让广大蒙古国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我在蒙古国以“中文典籍丛书”的形式翻译出版了《论语》《大学》《中庸》《孙子兵法》等中华传世名著经典的蒙文译本。


640.webp (2).jpg

  其米德策耶在第四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现场留影


  我从一位汉学家的角度,用蒙古语编写了译本专著一一《我们知道的又不知道的中国:思维和文化》。此书自从出版发行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现在,我担任着《蒙古国汉学研究》学术期刊主编。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你想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读它的文学。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翻译者,确实是很难的。大家都知道,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东方人的大相径庭。无论东方和西方,还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这种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据我的理解,目前越来越多读者希望读到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作品,希望从中了解包括外国语言、文化在内的原作中蕴含的方方面面。所以译作中应当尽量保留原作中的语言特色、文化底蕴等。


640.webp (3).jpg

  其米德策耶与莫言合影


  2015年,我获得了“第九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对我来说,这个奖项不仅是一个很大的鼓励,更是一股强大的动力。我以后要再接再励,争取在汉学研究和文学翻译领域里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华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记者:

  不久前,“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启动,您作为译者之一,认为《论语》译介工程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播中将会发挥什么作用?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具有哪些价值和意义?

  其米德策耶:

  “一路一带”构想就是以中国自身崛起为驱动,推动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南太地区共同发展与繁荣,创新21世纪地区合作的模式。

  “一路一带”包括世界65个国家,44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63%,将成为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源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地区。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沿线地区和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640.webp (4).jpg

  其米德策耶在“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启动仪式活动现场

  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自己想立得住,也要使别人能立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能行得通。来自《论语》的这一智慧,在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得到充分体现。

  《论语》告诉我们做人之道,处世之道。孔子的做人做事智慧,已经成为世人可循的经验,他的智慧结晶《论语》历经两千多年而源远流长,影响至今,正以新的内容与智慧丰富人类文化与思想。

  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指出,“人类要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顾和吸取生于2500多年前的孔子的智慧”。这就证明了儒家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想,孔子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论语》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 ◆ ◆ ◆ ◆


640.webp (5).jpg


  其米德策耶(Menerel Chimedtseye),毕业于蒙古国立大学,曾在北京语言与文化大学进修,语言文学博士。曾在蒙古国家新闻广播与电视委员会任职,现任蒙古国立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蒙方院长,蒙古中国友好协会秘书长。曾获蒙古国翻译最高奖“金羽毛”奖等。翻译了《中文典籍译丛》中的《论语》《孙子兵法》《大学》《中庸》,《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短篇小说精选》中冰心的《原来的和尚……》,张洁的《最后高度》,铁凝的《永远有多远》《哦,香雪》《火锅子》等作品。


责任编辑:霍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