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蕊来说,“中国心”似乎一直藏在她的身体中。在中国上学的时候,李蕊就曾长期居住在北京北二环附近,因此熟知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她喜欢去茶馆,喜欢听郭德纲的相声, 她的朋友都说她的做派像极了一个老北京人, 而她则回应道:离真正北京人就差“提笼架鸟”了。2011 年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以后,她大哭了一场, 因为当时签证即将过期,她必须马上返回意大利。 那时她即将成为卡塔尼亚大学的一名中文讲师,她也深知无论是做学生, 还是做老师,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没有改变,她还会一如既往地将这一事业进行下去。
记者:你是通过什么机缘开始关注并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
李蕊:我和中国的缘分最早开始于我的小学时代。 有一天,我的父母带我去了位于佛罗伦萨市中心的中餐馆。 那里除了有“中国风”的环境布局、精美的装饰和中国服务员,最吸引我的还是印在菜单上的汉字。 那天,我们品尝了非常地道的中餐,我还从一位女服务员那里学会了写“南京”这两个汉字。
这次难忘的经历使我对充满艺术感的汉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开始更加关注中国的商品,还专门跑到唐人街附近的中国商店购买食物,那些包装上都印制着精美的汉字。因为在意大利,去中国商店的顾客群体还是以华人为主, 我便成了很多店员关注的对象,也开始和他们熟络起来,慢慢和他们成为了朋友。 这些店员教会了我很多中文的说法,但限于当时对中文的理解十分有限,我并没有对中国有更深入的认识。
我真正开始决定学习中国文化始于与一位中国同学的接触。那时候,我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中文,这引起了她的注意,因此我们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我们几乎每天都一起上学、回家,我有机会就向她询问关于中国的事情。我至今仍记得她教给我的一些简单的中文,例如“我叫Lavinia”。与第一个中国朋友的相遇激发了我对中国更加浓厚的兴趣,并且让我下定决心要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记者: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方面,你是何时开始将这项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进行的?
李蕊:2000年高中毕业后, 我前往荷兰学习英文。 回到意大利之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到罗马大学(SapienzaUniversity of Rome)学习中文。2003年,我有幸得到了学校提供的进修机会,前往北京外国语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中文系统学习。在那之后,我回到意大利并取得了中文的学士学位。
这段经历让我深深地爱上了中国,在北京进修的三个月也让我略有所思,于是我决定要再去一次中国。 2006年,我获得了北京语言大学提供的奖学金,并前往中国继续深造。 从这时起,我在北京长达六年的学习生活正式开始了。学习期间,我申请了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的实习工作, 工作地点位于三里屯地区, 这里是大批外国年轻人的聚集地。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学习汉语,我搬到了更靠近北京市中心的交道口, 这片地区被大量的历史遗迹所环绕,例如鼓楼、安定门、地安门、雍和宫、故宫,这些都是北京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我居住的地方是胡同中的一处平房,周围的邻居都是老北京人,每天都能体验到最传统、最原汁原味的的老北京生活方式,看着邻居们在马路边下象棋、打扑克、搓麻将。时间一长, 我也渐渐开始适应了这种生活。我经常和邻居们一起聊天,这也让我的口语进步神速。
此外,我也非常注重汉语写作能力的自我培养,中国汉字的魅力一直是我爱上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我上大学期间,一些西方学者对汉字持有偏见,他们认为汉字应当更简化,或者用罗马字体替代他们。 这些学者的观点明显是错误的,因为他们不了解一种语言和一种书写方式是如何发展而来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有一些人就是无法理解汉字对于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后来,当我成为一名中文老师后,我不断向学生强调中国汉字的重要性,并且鼓励他们多练习汉字的书写。我为他们介绍了中国文化中的“文房四宝”,还告诉他们,对于想要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古代文人来说,写一手好字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学习期间,我十分珍惜学习中文的每一次机会, 同时我也十分刻苦,努力提高自己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当我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我都试着和那里的店员聊上几句。有时他们也会表现得有些不耐烦,但我并不气馁,因为在学习中文上,我愿意尝试任何可能的做法。我喜欢欣赏北京的传统文化,例如相声、评书、京剧以及其他民间的艺术形式。尽管我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表演背后的内容,但它们俨然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参加了很多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活动,毕竟这些都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我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像一个中国人,经常去茶馆听书,每天晚上睡前,还会听一会郭德纲的单口相声和评书。
2007 年,出于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我申请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经过4年的学习,我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取得了博士学位,并成为卡塔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tania)外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高级讲师。
记者:你的博士方向是“中国古代犯罪类文学”, 那么你是如何客观向读者展示中国相关文化和作品的?
李蕊:我的大部分作品都与中国古代的刑事案件相关,我甚至还出版过一本介绍中国古代刑侦历史的意大利语图书。与此同时,我对中国当代文学也非常感兴趣,并希望能将我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传递给学生,因此我经常在课堂上向他们展示那些极具美感的当代文学片段,让他们感受其中的魅力。
此外,我对中国发生近年来发生的“巨变”感到震撼。今年五月份我去了重庆,令我惊讶的是,这座城市与我多年前到访时看到的景象已经发生了太多变化。可以说当地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轻轨和地铁已经成为了当地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我乘坐轻轨时,列车的车厢紧贴着旁边高耸的建筑物呼啸而过,令我十分震惊。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
记者:就你目前对汉语及中国文化方面的研究而言,你认为存在哪些困难与挑战?
李蕊:在意大利,高级讲师接近于美国副教授职位。 在过去七年的工作中,我每天都在进行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并负责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以及对学生研究的指导工作。 虽然有时也会忙得焦头烂额,但我还是十分享受目前的状态,因为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好的工作,我愿意将其作为我一生的事业。中国文化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我习惯将其看作“俄罗斯套娃”,随着我的探索不断深入,我总能从中获得更多启发和有趣的研究课题。
记者: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就出版工作而言,你认为中国作品在海外翻译及出版工作中面临着哪些困难?
李蕊:意大利出版社对于中国作品的翻译与出版方面都面临很多难题。例如,意大利出版的中文图书数量有限,这些图书的受众也只是一小部分意大利读者,因为大部分意大利读者只知道莫言和裘小龙。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对于译者而言,翻译一本中国作品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和时间,而翻译费用往往却很少,这导致很多译者觉得“入不敷出”;其次,意大利民众对于中国作品的熟悉程度不够,政府也应该加强对于中国文化的宣传和渗透。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相信这会为意大利认识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和中国艺术提供更大的机遇。
2024-12-10
2024-12-09
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