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金庸先生仙逝。人已远离江湖,而他笔意挥洒的那个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江湖上,却有无数人在流连。“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记忆中,《射雕英雄传》是很多人的武侠启蒙。
殊不知,不少西方读者对金庸小说也有较大的热情。2018年2月22日,《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英雄诞生》(AHero Born)首次被译成英文,由英国麦克莱霍斯出版社全球出版发行,至今已连印7次。
英国最大连锁书店沃特斯通在其网站上这样介绍此书:如果你喜欢《魔戒》,那一定不要错过《英雄诞生》。这是一部交织着中国功夫、历史和爱情的小说,保证让你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而英国小说家马塞尔·泰鲁(Marcel Theroux)则在《卫报》上发表书评称:金庸笔下的世界,也让他与西方的托尔金(《指环王》作者)、J.K.罗琳(《哈利·波特》作者)和乔治·马丁(《冰与火之歌》作者)齐名。他认为《射雕英雄传》将是西方读者对中国产生终生热情的绝佳启蒙之作。
笔者年初曾有幸与《射雕英雄传》英文版译者郝玉青(Anna Holmwood)有过笔谈,了解到译者翻译这部小说的某些秘辛。郝玉青告诉笔者,她爸爸是瑞典人,妈妈是英国人,她在英国长大,先后在牛津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和伦敦大学研读中国文学和历史。她偏爱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诗宋词,同时也偏爱那些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作品,这或许是她后来迷上金庸小说的重要原因。
郝玉青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传承,阅读过程就像读《西游记》和《水浒传》一样生动有趣。她很欣赏金庸能在虚构的武侠世界里灵活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观,翻译金庸的这本书,是她向英国出版界介绍中国武侠作品的绝佳方式,因为“侠”的文化跟西方文化传统是有联系的。从欧洲中古时期的骑士传奇到19世纪的小说,如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沃尔特·司各特的《艾凡赫》,乃至近期的奇幻文学,都有“侠”元素的存在。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里创造了一个侠义的世界,虽然对西方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有些陌生,但这种陌生的文化对不同背景的读者,就变成了一种新鲜感,使他们乐于去阅读和了解。
她历时6年才将这部名满天下的小说第一卷译完,可见其艰辛繁难。面对这部经典之作,她在漫长的翻译过程中,一直抱着谦卑的心态。因为金庸的小说涉及大量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和文化习俗,包括食品、中药等。单单理解那些事物的名称并准确翻译出来,就相当不易。此外,如何翻译原著中虚构出来的那些盖世神功、无敌招式,也令她殚精竭虑。因为她深知金庸原著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所以不敢有丝毫懈怠。面对“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九阴真经”“降龙十八掌”等词,译者基本是视其上下文进行直译;对武术招式已有的既定译法,若其意思晦涩难懂又需要解释的,她都采取了意译的办法,让西方读者容易理解,即使读起来有些奇怪也无妨,因为这样可以尽量在译本中保存东方元素而不会被滤掉。因此,译者不刻意追求“字字对应”的准确,而是更注重通顺易懂,以达到“像金庸用英文与读者讲话”的顺畅效果。
说到《射雕英雄传》的英文书名Legends of Condor Heroes,译者谈到,在原作中,“雕”本身是一种非常有灵性的动物。虽然Condor是来自美洲的原生物种,但其体态及美感更接近小说中的“雕”,对西方读者来说,也许Condor Hero念起来更有韵味,更容易让读者进入金庸的小说世界。在她看来,小说是充满娱乐性、创造性的文学形式,用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来翻译,就要尽力再现和保留这些特性,这就要求译者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她表示,每本译作都是不同文化交流中的一环。尽管翻译都是不完美的,争议也难以避免,但她坚信:不翻译才是最大的缺失。
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借郭靖之口说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刻画了一个中国人心目中更浪漫自由、更接近道义的世界,而这种侠义精神是可以跨越地域和时代的。借着译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江湖”也越来越为西方读者所接受。
2024-09-04
2024-09-03
2024-09-02
2024-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