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知名作家聚首广西大学共度“田耳的一天”

来源:当代广西网

作者:杜宁

2018-11-27

31.jpg

  田耳文学作品研讨会现场。


  2018年11月25日,由广西大学主办的“田耳文学作品研讨会”在南宁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及新加坡、美国的作家、评论家、文学爱好者近百人参会。

  游俊豪、李洱、田瑛、陈谦、王咸、石才夫、东西、宋嵩、黄伟林、张柱林、申霞艳、徐勇、乔叶、张楚、弋舟、黄咏梅等作家围绕“田耳小说创作的特质”“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作家性格特质与创作特质的融合”“田耳近期创作与整体创作的比较”数个方面进行发言。


  田耳的湘西是“佴城”


  田耳生于湘西凤凰,是“70后”代表性小说家之一。创作有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20多部,中篇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他的小说以语言率性天成,擅长心理分析和人性剖析著称。

  2014年,田耳离开故乡,作为特殊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入驻广西大学,迎来自己创作的新阶段。

  与大部分作家不同,虽生长于文脉极盛的湘西,田耳作品中湘西的烙印并不明显。《花城》杂志名誉主编、作家田瑛与田耳同乡、同族,他表示,田耳早期作品在题材、文字方面还有一些湘西的痕迹,“鲁奖”后的作品很难再找到湘西的影子。

  “许多湘西作家仍在追寻、模仿沈从文时,田耳的文字、语感已远离沈从文的文本,极具现代感。”田瑛认为,田耳是一个有巨大“野心”的人,在田耳笔下,湘西已经不是土家族、苗族生活的一个具体的地方,那个作为故事发生地反复出现的“佴城”,才是他构建出的属于自己的湘西。


  田耳的写作仍有超越现实的空间


  评论界普遍认为,田耳是一个擅长“写实”的作家。田耳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都具有非常强的真实性,细致的推理,又让作品呈现出严密的逻辑性。凡此种种,皆让田耳的作品呈现出“可读性、通读性很强”的特点。

  作为田耳成名作《衣钵》的编辑,《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王咸趣谈当年,称“没想到这个冰箱销售员(田耳当年职业)有如此天分”。他认为,《衣钵》里既有现实内容又有超现实的内容,这在“70后”作家的写作中是罕见的。但田耳近期作品中对现实的超越不足,又让他感到遗憾。

  作家李洱也指出,田耳作品的语言仍处在现代主义的传统之中,没有发展出新的类型。他认为文学叙述的空间很大,田耳有实力也应该去开辟新的空间。


  田耳作品不局限于“70后”标签


  “中国‘70后’小说家有哪些代表人物?”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作家游俊豪曾向熟识的中国作家提问。“田耳是其中一个写得最好的‘70后’小说家。”对方回答。会上,游俊豪以《天体悬浮》为文本,高度评价田耳小说的语言和情节处理,称其作品可以看到和“50后”“60后”作家不一样的地方。

  “谈到田耳势必要谈到他背后强大的作家群体,那就是‘70后’作家。”批评家邱振刚说。他认为,田耳的写作并非完全被“70后”标签所容纳,他的小说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如故事的驱动力十分特别,对人物克制冷静的姿态和对小人物命运的观察和温情等。

  在座“70后”作家也分别探讨了田耳小说的“高辨识度”。映川称,田耳的作品总能破除经验为她带来新鲜感和写作的启发;申霞艳认为,“田耳找到了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方式来书写自己的严肃思考”;黄咏梅十分欣赏田耳笔下饱满的人物,尤其是小人物,“这是我对田耳最需要致敬的地方”。


责任编辑:霍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