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2018中国科幻大会,为深圳送上一场盛大的party。和这座城市的冬天一样,科幻专属party的氛围热情、自在,容纳各种形态的想象主体释放活力。
每一场科幻聚会的背景板,都不约而同用上了星空的“色号”。相较于纠缠“地气人生”,人们更愿意穷尽科技和文明的思考边缘。而当常规的文学、艺术被植入科学技术的内核,此间似乎也迸发出更多神秘的力量。
大会期间,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和多位科幻作家、编辑、影视从业者聊了聊。原本颇为小众的科幻文学圈子,为何升温迅速?而尚未成气候的国产科幻电影,“崛起时间表”何在?
近两年科幻题材的“吸粉”显而易见。
科幻大会上,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发布了《2018科幻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科幻产业产值超过140亿元人民币, 2018年原创产业势头迅猛,产业结构也出现巨大变化,今年上半年产值已接近100亿元。
科幻阅读市场的2017年产值总和为9.7亿元,而2018年半年总量已接近9亿元;在传统出版物方面,2018年上半年图书整体码洋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50%。读客、《科幻世界》等机构出版的科幻系列销售码洋已追平甚至超过了2017年全年总额,期刊码洋近1300万元,较2017年同期增加16%。
新媒体,则成为推动科幻原创产业的另一股悄然兴起的强劲力量。《科幻世界》杂志社、未来事务管理局、八光分文化公司等创办的微博、微信公众号,通过“科幻春晚”“科幻经典作品解读”等吸引了大量读者。
获得第29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网络文学奖”的作家俞豪逸(笔名最终永恒)认为,如今国产科幻阅读市场的升温,应归功于特别具体的事件——刘慈欣拿下雨果奖,彼时由该奖引发的热议,带来了空前的科幻狂潮。
“《三体》引发这么大的讨论,我觉得是不可复制的孤立事件,所以这种科幻人潮推动不断往前走。”科幻作家张冉表示,在科幻出版圈有一个理论叫“公交车”理论——“看科幻小说是同一年龄层的人,比如看科幻杂志的定位是在小学、中学,等你到了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你就失去看科幻的时间,下车了”。张冉觉得,科幻实体出版市场和以前比相对没有太大区别,“还是同一批人看”,而网络阅读市场的变化是更大的。
因在《科幻世界》发表作品为读者所知,多次获“银河奖”的科幻作家罗隆翔说,如今因为网络传播,科幻读者会来找到自己,“我发现他们跟我想象的不是同一类人”,或许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但是对科幻,对于人类、文明本质等话题充满兴趣。“他们刚进来的时候,提出的一些问题可能比较幼稚,但我们可以把他们吸引住”。
谈到科幻文学创作,很多作家都感叹与“高能”读者的互动是重要的灵感源泉。
俞豪逸拿小说中所写的星际时代的飞机作比喻,一开始他设定的是核动力发动机,“涡轮加喷射等离子”,后来有读者表示核动力发动机有点“low”,太落伍了,应该搞成用电场加速的发动机,然后喷射等离子。俞豪逸仔细想想还觉得挺对的,就把原本设计的飞机改了。
俞豪逸说,像畅销科幻小说《学霸的黑科技系统》作者,“就像写论文一样,每个要研究的项目,他都要看一遍所有的资料”。
兼得高人气和业界好评的《星域四万年》作者孙俊杰(笔名卧牛真人)表示,科幻趋势实在“把握不住自己”,因为进化实在太快了,早十几年前大家觉得机器人打来打去就是科幻,但后来诸如末日、时空穿梭等各种题材都冒出来了,“我们想不到的题材全部被读者逼出来”。
“我们去看别的作者写一些专业性非常强的东西看得汗流浃背,写得非常有挑战性。网络的特性就是这样的,各种各样的人,你不知道这是哪个大学的教授,但他都会跟你来交流。”
孙俊杰坦言,把控未来题材,他自己“真的想不出来”,但是千千万万的读者会推动他去想。“我觉得不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反而是一件更加刺激的事情,我们会拨开迷雾,慢慢走”。
当科幻文学前景一片光明,创作者和读者各自扩充阵仗之际,公众自然又把渴望的目光投向影视领域。国产科幻电影正处于积极开疆辟土的阶段,但真正的“高光时刻”尚未到来。
根据《2018科幻产业发展报告》,在2017年科幻产值的图表里,引进电影占72%,国产电影占8%,网络大电影占4%;2017年国内院线科幻电影市场总票房为129.59亿元,其中国产科幻电影票房为13.17亿元;2018年上半年,国内科幻电影整体票房为95.06亿元,其中国产影片为8.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有20%左右的增长。
但该报告也抛出问题:国内影视机构对现在科幻片的前景是“既爱又怕,雷声大雨点小”。
业界人士直接指出,科幻电影之所以迟迟难以孵化,就是因为难,太复杂。
网文科幻编辑蜻蜓说,中国科幻若想激发自己更大的发展潜力,文学跟影视相结合是必走之路。他感觉,IP影视改编应加入更多元素,比如悬疑、修仙、玄幻、言情等,让科幻的范围更广。“科幻,不能单一将它局限在一个冰冷的东西上面。国外很火的像赛博朋克这种题材,构架一个未来的背景,一个乌托邦式或者反乌托邦式的背景,讲述的还是人的故事,而人就会有感情和情绪”。
国内科幻迷期待值极高的由刘慈欣作品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明年年初上映,制片人龚格尔在科幻大会上透露,刘慈欣关注的是“极大个体之间差异的关系”,而电影是聚焦于人与人的关系,“老师的观察尺度比较大,这两者的匹配比较难,我们必须原创一些,否则就不会被大众接受。” 龚格尔说,刘慈欣老师的残酷和浪漫是电影改编当中的难题。
张冉坦言:“很多人说我们做科幻电影是情怀,其实还是为了赚钱,我们希望明年《流浪地球》上的时候可以引爆一下。我们圈里说每一年都是科幻电影的元年,2015年的时候就说了……现在我们能不能说2019年是科幻电影元年?我觉得差不多。”
再多难处,也抵不过诱人之处。科幻原创作品的未来,每个人都在期待。
有趣的是,记者接触到的几位科幻作家,都一致憧憬着一个属于“星辰大海”的中国科幻未来。“永远一直困在这个星球上,那和‘缸中之脑’有什么区别呢?你觉得你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时间过去之后所有的一切还是会慢慢消亡。”孙俊杰觉得,不断从内向外探索,才是人类存在的意义。
2024-09-05
2024-09-04
2024-09-03
202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