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安迪(Andrew H. Plaks),194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7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荣休教授、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东亚系教授。浦安迪通晓十几种语言,尤其对汉语、俄语、法语、希伯来语最为精通;研究领域广泛,如中国古典小说、叙事学、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西文学文化比较等。代表作品《〈红楼梦〉的原型和寓意》(Archetype and Allegory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中国叙事文:批评与理论文汇》(Chinese Narrative: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等。
10月11日,浦安迪先生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工程”创新项目组和东方文学研究室之邀,到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并做了题为“关于‘创世’——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一个视点”的学术讲座。
在讲座中,浦安迪教授从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入手,指出凡从事东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常常会在无意间陷入简单化的危险,仅指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但是东西、中外、古今的文化比较却是一个复杂的研究方法论问题。
他认为,只有有内容、有实质的比较才更有说服力,为此,他以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为例,打破传统上认为中国不讲创世的观点,对“创世”和“非创世”这两种乍看之下对立的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发现二者潜在的共通之处。通过细读《春秋公羊传注疏》中对“君之始年也”的阐发,浦安迪教授认为中西古代哲人在思考和著书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同一个悖论,即原初物质和宇宙起点的悖论。这个问题无法回避,是话语中的必然性。即使中国圣贤无意探讨本体论问题,但一碰到诸如“元”这类字眼,也必然会滑入有关“创世”的话语。
最后,浦安迪教授就比较文学方法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对20世纪后半叶文学批评界反对探求作家意向,只关注文本的倾向进行了理论反思。
2024-10-18
2024-10-17
2024-10-16
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