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
当代作家,1952年2月21日生于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
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代表作品《秦腔》《高兴》《爱的踪迹》《废都》……
今日上午9点,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在上海交通大学“贾平凹作品专题研讨会”上做了主旨发言,老贾用丹凤口音浓重的方言讲了些什么呢?请看来自会场的不完全录音整理——
老贾说:“作家在一块聚会的机会特别少。我经常说,在全国评论家聚会的机会还多,作家聚会很少很少。研讨会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我这次的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上海对我是厚爱的,我一直认为伟大的上海在我的文学生命里是很重要的。这一次在交大开这个会,这是我首次来到交大,交大的名声也是特别大特别大。因为我周围的一些朋友的孩子,谁要是上交大是荣幸的,我不知道吃了多少次这样的饭(会场笑声一片)。这一次自己能到交大来,确实也特别激动。这次会议来这么多大评论家,而且大部分都懂外语,这是我特别羡慕的地方。我自己不懂外语,年轻时候学过俄语,那个时候是备战备荒的年代,我记得我们学的是枪不杀、我们优待俘虏,那是六九年七零年的时候(会场笑声一片)。这一次来了这么多研究中外文学的大评论家,自己的确是深感荣幸,并在此深表感谢。本来不应该我先讲话,因为主办方让我先说几句,我想了想在研讨会上说两点意思,以期在会议期间自己能得到一些教导,得到一些启发。”
“第一点,我觉得是如何认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有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过,他说面对永恒和没有永恒的局面,要永远面对,要么是有,要么是没有。这句话是我十多年前看过的,但是我认为正符合今天的状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作家的写作,对于世界来讲,它是独特的,他的努力都是向着使自己走向普遍性,也就是普世价值。事实是,往往遇到更高的文学标准,就将自己的普遍性还原到原来的特殊性。这一过程是冲撞的、破灭的、痛苦的,但当了解了自己并了解了自己与更高的文学标准的关系后,如此反复的递进,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作家的写作才能大成。当下的中国文学,虽然我们有莫言大师,但是对中国文学的总体来讲,在目前在世界文坛上还是不行的。还未产生像卡夫卡、马尔克斯那些经典的作品,甚至在世界文坛上还没有话语权,也没有影响到他人,我们还处于特殊性,只是在对待特殊性的深刻把握中,为我们达到自己的普遍性而努力。一是要竭力增强自己的能量,提高自己,以适应国际文学。二要超越地域、国家和民族,建立世界的视野以便拉近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第二点,如何认识我们自己和这个时代……”
据悉,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以贾平凹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努力将中国文学作品推荐到国外去。全国有一百多位学者、教授现场参加研讨活动。
2024-10-18
2024-10-17
2024-10-16
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