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译研网(www.cctss.org)现为作品《本次列车终点站》样章寻求中译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匈牙利语、土耳其语、泰语、罗马尼亚语优秀翻译。
翻译文字量:1711字
试译截止日期:2018年9月25日
翻译费用:300-500元/千字
译者要求:
中外双语俱佳,有文学作品翻译经验者优先;
译者为母语译者。
注:申请时请将翻译文字及以往作品发送至xudonghao@cctss.org,邮件标题格式“作品翻译+项目名称”,联系人:徐冬皓,电话:010-82300038。
翻译样章:
他下了汽车,向前走去。马路对面是黄浦江。看不见江面,只看见大大小小停泊着的轮船。江岸上绿树、红花,老人在打太极拳,小孩子奔来跑去,年轻人在散步,照相。生活有了这些,就变得愉快、美好起来。他心情稍稍轻松了一点。他穿过了马路,哦,黄浦江,这上海的象征。可它并不象记忆中和地图上那样是蓝色的。它是土黄色,并且散发出一股腥臭味儿。也许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是只能远看,走近去一细看便要失望的。
他顺着江岸向前走去,前边是外滩公园,他买了门票进去了。一进去便是一个喷水池,水从假山顶上落下,落在池子里,激起一圈圈涟漪。记得很久很久以前,水不是这么直接落在水面上的,水珠子落在一把伞上。伞下是一个妈妈,搂着两个孩子,笑嘻嘻地挤在一起躲雨。他小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座雕像时,是多么惊讶,多么喜欢。他看个没完没了,便赖着不肯走。现在想起来,雕像是在冥冥中引起了共鸣。他们,从来就是这么生活的。爹爹很早就死了,妈妈带着他们三个,相依为命,相濡以沫,什么苦都吃过了。可就因为大家挤在一起,再怎么苦都是暖融融的。有一次刮龙卷风,四口人全挤在大床上,紧紧抱成一团。闪电,霹雳,呼啸的狂风,引得大家又害怕却又兴奋。弟弟夸张地尖叫着,妈妈笑着咒诅老天,陈信以保护人的身份坐在离电灯开关最近的地方,这个开关被刚懂一点电知识的哥哥视若虎豹。雷打得真吓人,可真开心。是的,暖融融的。这温暖,吸引着他,吸引着他归来。
水,落在空荡荡的水面上,激起一个个单调而空洞的水圈。
一滴水珠落在他撑在池边的手背上,他忽然意识到,这水珠是从自己脸颊上滚落的。他是怎么了?当年离开上海,妈妈哭得死去活来,他却一滴泪不流。今天……他感到一种莫大的失望,好象有一样最美好最珍重的东西突然之间破裂了。他扭头走出了公园。
商店开门了,营业员都在卸排门板,亮出了橱窗。橱窗里的商品令人目眩。街上走的人,更令人头晕,那似乎都是一些活着的、生动的模特儿。他走到一个橱窗跟前,不由自主地站住了脚,橱窗里是一些电动的装置:一个滑梯上,一个个大头胖娃娃鱼贯滑下,两个娃娃抱在一起荡秋千,后面几个红领巾少年在试飞机模型,一架架银色的飞机在蓝色的云幕上飞翔。
他站在跟前,走不动了。他感到心里忽然有什么被唤回了,是的,被唤回了。这是他的童年,他的少年,他离开上海时,心中留下的一片金色的记忆。这记忆在十年中被误认为是上海了。于是,他便拚命地争取回来。上海,是回来了,然而失去的,却仍是失去了。
路上的人越来越多,漫下了人行道。象是排队走路似的,想快也快不了。他想起早晨挤汽车的那种形势;想起饭店里站着等人,坐着被人等的情景;想起三角花园一条长凳上坐着三对伴侣;想起豫园假山上排队轮流照相……看来,人,不仅能创造奇迹,还能创造窘境。唉,他何必一定要挤进来呢,何必呢?
人和人,肩挨肩,脚跟脚,这么密集的在一个世界里,然而彼此又是陌路人,不认识,不了解,彼此高傲地藐视着。哦,他忽然想起弟弟前几日录来的一个歌,歌词只有反反复复的两句。“地上的人群就象天上的星星那样拥挤,天上的星星就象地上的人群那样疏远。”
那个地方却不是这样的,那里很清静,也许有些荒凉了,但走在街上,可以奔跑,可以信步,可以畅快地呼吸。因为城市小,人和人,今天不见明天见,低头不见抬头见。都是面熟的,相识的,一路走过去,几乎要不断地点头,招呼,倒别有一番亲切和温暖。看来,大有大的难处,小,却也有小的好处。
他身不由己地跟随着人流向前走,自己也不知道走向哪里。他很茫然,十年里那点渗透他心灵的、苦苦的而又是甜甜的思念,消失了。十年里那种充实感也随即消失了。他的目的地达到了,下一步,他该往哪儿走?人活着,总要有个目的地。完成西装革履、喇叭裤、录音机的装备,跟上时代新潮流?找对象、结婚、建立小家庭?……这些都可以开始了,是的,可以开始了,只是还需要很多努力,很多辛苦。并且,如果时装里包裹着一颗沉重而不愉快的心灵,究竟又有什么幸福?为了建立家庭而结婚,终身伴侣却不是个贴心人,岂不是给自己加了负荷。他不由又想起了月牙儿般的眼睛,唉,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生的目的地,总归应该是幸福,而不是苦恼。他忽然感到,自己追求的目的地,应该再扩大一点,是的,再扩大一点。
作者简介
王安忆,女,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1970年,初中毕业后赴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农村插队落户。1978年调回上海,任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编辑。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主要著有长篇小说《纪事与虚构》《长恨歌》《富萍》《桃之夭夭》等12部,短篇小说集《小鲍庄》《荒山之恋》《伤心太平洋》等20余部,还著有大量文论和散文。
作品推荐语
陈信,一个在特定年代响应国家号召进入农村锻炼的中国知青,在阔别家乡十年后历经艰难,终于彻底告别农村踏上回家的列车。列车的终点即是令他魂牵梦绕的家乡——上海。那里对于在外漂泊了十年的陈信来说,是稳定、温暖和归宿的所在。
回来后陈信发现,这里拥挤、混乱、嘈杂,自己也随之陷入了住房紧缺、工作紧张、家庭矛盾等一系列窘境。这一切与他记忆中亲切、温暖的故乡截然不同,于是,他开始怀念在农村的生活并对自己曾经坚持回到城市的决定产生质疑。最终,陈信明白:上海对他来说不仅仅是“本次列车”的终点,同时也意味着是新生活的起点。
陈信的故事是中国特定年代知识青年们独有的生活经历,是属于一代人的记忆和生命体验。王安忆摒弃了对宏大历史的言说方式,独具匠心地通过描写以陈信一家为代表的普通人家琐碎的日常生活,用忧郁而温暖的笔触真实地表达出知青返城时存在的普遍情绪,展现了当时中国知识青年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在王安忆的创作中,该小说也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作品,它终结了王安忆以知青个体情绪为中心的写作时期,为作家之后冲破个人经验、关注大多数人的命运奠定了基础,王安忆从此走向更为广阔和复杂的社会,成为中国文坛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
2024-10-09
2024-10-08
2024-10-02
202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