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汉学家柯保罗:改革开放让我看到中国的光明未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张素珍 

2018-08-31

  31.jpg

柯保罗在2018“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上发言

  在2018“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上,英国汉学家柯保罗忙碌极了。这位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非常驻高级研究员,一有空,就与其他汉学家、中国学者讨论个不停。如果出现分歧,他会就一个问题与多人沟通,然后再去与出现分歧的人重新探讨。说话时,他会不由自主地发散、联想,一个问题带出一串问题,举例子、讲故事,讲完后笑着说:“我是不是说太多了。”柯保罗涉猎广泛,在谈话中一直引述各种中国史料,时而用英文说出一些十分冷门的中国史料名称,足见其功底。每讲完一段话,他都会认真地说,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我只知道非常少的一部分。

  柯保罗讲起自己的过去,那些经历和故事,就像一个个电影画面浮现出来。

  1973年,柯保罗第一次前往北京大学历史系进修,之后就没有停止在中国行走的脚步。柯保罗在伦敦大学学中文时就曾学习了现代中文、文言文,对关汉卿、鲁迅、闻一多等文学家赞不绝口。他说,研究中国令人兴奋,非常有意思。这个大胡子的英国人,像一个好奇的孩子,在五千年历史的浩瀚中翻找那些精彩的片断,串成迷人的珠链。

  年轻的时候,柯保罗的许多亲人与朋友鼓励他学习日文,但他有自己的想法。对他来讲,中国更有吸引力,因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因为中国极其丰富的文学与哲学典籍。由刚开始对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到后来深入研究,柯保罗逐渐看到了中国传统精神的一脉相承,看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多样性,也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上世纪80年代初,柯保罗告诉他的妻子,他无法再安于在英国的生活,并表示要安家于中国,希望她和孩子一并到中国生活。刚开始,妻子认为柯保罗的做法不可理喻。柯保罗开始向妻子讲述中国,告诉她,那种仅仅依靠美国档案史料来描述中国现状的做法很不可靠,对西方资料的依赖反映出的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态度。柯保罗告诉妻子,自己已经花了很长时间来证明,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中华文明有着可以和其他文化分享的共通价值。在柯保罗的影响下,妻子带着孩子随他一起来到中国生活。妻子开始学习中文,渐渐喜欢上中国文化,慢慢地,柯保罗的妻子也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她出版的英文版《中国的博物馆》在国外很受欢迎。目前,柯保罗的妻子仍在写作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

  在柯保罗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与全球进行对话。这种看法最早源于他在中国经商的经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柯保罗就来到中国,先后就职于美国银行、美国思科公司和一家管理顾问公司。在此期间,他以自己对中国的了解帮助外商在中国投资,同时也参与中国企业的经营,帮助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开展重组改制,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向民营企业提供策划与信息,推动企业加速发展。柯保罗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全过程,从始至终对中国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从未想过离开中国。柯保罗说,正是改革开放,让他感受到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在柯保罗看来,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使中国社会始终保持着稳定,这是他看好中国,甚至在非典时期自己的公司曾经遭遇倒闭的状况下,都没有离开中国的原因。 谈到“一带一路”,柯保罗认为,对于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已经成为开发资金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不少证据表明,中国做出的贡献与全球经济治理形成了良性互动。中国资金若能得到有效而合理的运用,定然能够极大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他希望,中国能够更多地了解国外的不同价值观,互相尊重、互提意见。柯保罗说,汉学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支撑——世界越了解中国,就越能与中国和睦相处、共谋发展。


责任编辑:霍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