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奔》成“在晚上跑步” 文化部针对译介短板办班

来源:中新网

作者:应妮

2016-12-20

148214699962717463.JPEG

演出剧照。中国戏曲学院供图。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频繁,走出国门的演出也不断增加。在唱响国际舞台的同时,一些剧目的翻译“简单粗暴”,例如把《夜奔》翻译成“在晚上跑步”,把梅派经典《宇宙锋》翻译成“宇宙刀锋”,把《四郎探母》翻译成“第四个儿子去看他的母亲”。针对这种情况,文化部外联局主办的“中国演艺走出去”品牌译介与传播高级研修班19日在北京开班。

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表示,目前全国共有1万多个艺术表演团体,2015年共计演出200多万场,观看人次达9亿多人次,国内演出市场规模达475.43亿元。表演艺术在促进民心相同及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贸易和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当代表演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名片正走向世界。做好演艺品牌的对外译介和传播、克服语言障碍与文化障碍、避免低质量语言和翻译对演艺作品和机构的负面影响至关重要。他鼓励各位演艺和文化交流工作者真正通过作品讲好故事,做好宣传,真正挖掘、呈现和展示表演艺术内蕴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使之真正成为有品味、有品牌、有影响、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优秀项目。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李金生介绍了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近年来在“走向世界”中的成果,目前集团公司平均每年在境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城市举办各类演出展览和综合文化活动4000余场,全球年度观众总量超过1000万人次。他表示,多年对外工作的经历让他深切地感受到翻译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演艺作品仍然存在剧目选择、译介,以及市场运作能力等短板问题,希望此次研修班的举办,能切实提高对外翻译与传播能力,实现品牌译介与传播的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崔宁强调了翻译在演艺方面的重要性。他指出,梅兰芳、张火丁以及话剧《茶馆》等在海外成功演出,都离不开译介的支持。目前,演出行业对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迫切,培养懂得演艺信息、精通品牌译介的传播人才十分必要,本次研修班课程设置既有基础性的用词用语规范,又有针对不同艺术形式、门类、机构的专题辅导和适应性很强的国际公关技能,更有专业老师指导整理专业资料,希望各位学员学有所获。

据悉,在5天研修期间,来自全国各省市的150余位从事“演艺走出去”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将接受包含政策学习、业务学习、翻译及作业练习、经验分享和主题沙龙等形式多样的课程培训,内容涉及演艺作品、演出场馆及资料翻译、品牌传播等。课程设置涵盖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展望、国际主流演艺市场介绍和译介传播要求、中外演出艺术交流合作流程与法律规范、欢乐春节等项目的译介传播、演艺节目的国际公关、中外艺术节规范及品牌译介传播案例、戏曲等项目的译介传播等。


责任编辑:霍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