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尚未到 文化节目更应放眼长线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刘巽达

2017-03-03

  

    春节过后,《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而后《朗读者》又刷爆口碑,加上此前《见字如面》的好评如潮,一时间,乐观的人们欢欣鼓舞,以为文化类节目的春天到了。理由很简单,无论是“考诗词”的高雅,“诵名作”的高档,“读家书”的高冷,几无花哨,甚或枯燥,居然也能赢得人气、衍成热门,说明观众对文化的需求如饥似渴,一发现解饥解渴的节目,便忍不住饕餮,大快朵颐了。

  且不论“春天”是否已到,不妨先分析一下文化类节目。说到这个,自然绕不过关正文这个名字。制作《见字如面》之前,他是名牌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与《中国成语大会》的总导演。这两档节目,曾经比拼过爆棚的《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而毫不逊色,成为文化类节目的翘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一季总决赛拿到2.59%的收视率,甚至超过《中国好声音》2.31%的总决赛收视率,在全国有超过6.7亿不重复计算的观众。

  按理说,有这么好的势头,理应乘胜追击,做大文化类节目。然而现实却是,一旦“黄金时段”需要“押宝”,电视台却并不“看好”它的广告吸纳力和人气持续力,结果文化类节目往往在时段上处于“叨陪末座”的角色,收视率还是会受到影响。这就是严酷的现实。对此关正文也发过牢骚,但他是个强者,明白做好做强节目才是唯一的选择,于是又制作了“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播出后迅速红遍荧屏与网络,得到豆瓣罕见高分9.4,口碑零差评,被誉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

  怎么又到“综艺界”去了呢?其实宽泛地说,这些受到欢迎的文化类节目,基本用的是“综艺”的包装,无论是营造比赛的紧张气氛,还是引出大牌的出场,都是出于“综艺”的考量。诚如关正文所说,“《见字如面》其实也是娱乐、也是消遣,快乐是分不同层次的,感官层次的快乐是舒服,但那种感受的快乐、思想的快乐、精神的愉悦,甚至创想、发明的快乐要比感官的快乐程度大得多,我们太长的时间没有去培育这样一个价值观。”注意这段话里“思想的快乐、精神的愉悦”这十个字,要达成快乐和愉悦,制作者在寓教于乐上真是煞费心思。作为《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和《朗读者》制作人的董卿也说:“文化类的节目真的是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设计!”

  电视节目市场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由于前一时期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被大量的娱乐充斥,已然到了“审丑疲劳”的地步,因此有一种沉下心来呼唤文化的趋势在渐渐出现。说到“审丑疲劳”,在此举一个令人喷饭又令人扼腕的案例,请看如下对话——“请你拍得脑残一点。”“可是拍得脑残我不会。”“那就尽量脑残一点。”这就是网剧播出平台对电视剧导演的要求。于是可以想见,为何银幕荧屏充斥“脑残”“狗血”之作,正是因为审美观、价值观走入歧途所致。现在很多影视制作者一心以为90后是消费主体,所以尽力迎合他们,殊不知90后也不是铁板一块,何况这种迎合的短视行为只能在短时间内斩获票房,并不能持久,而且损伤和误导了观众的精神世界,如今反弹已然开始。

  忧的是,文化类节目往往既没有冠名,也没有赞助商,很多客户觉得文化类节目的市场会相对较小,于是投放的热情并不高。广告市场的辨认从来都比创新要慢半拍,客户更倾向于投放已经有数据支持和有经验来支撑判断的产品。而经济后援的乏力关系到节目的生命力,这就不但需要制作者的长袖善舞,同时也需要平台主管方的政策倾斜。作为前者,要有“不挣快钱看重长线价值”(关正文语)的耐心和把握;作为后者,面对精神产品的生产,要有“看重未来,适度倾斜”的鼎力支持。收视率和票房并不是简单的“被动选择”,而是与“主动引导”大有关系。今天有那么多人争睹《中国诗词大会》,难道真的已经有那么多“诗词爱好者”?非也,乃是“被口碑和潮流引领”的结果。由此可见,文化类节目要想持续火热,做好媒体引爆口碑的好文章,乃是题中之义。

  回到“春天”的话题。我觉得董卿的冷静回答比较到位:“我并不认为因为是《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的节目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这个判断与我一致:“春天”言之过早,“风向标”已露端倪。什么风向标?对文化的追求,对精神的渴求,渐成一种全民自觉,而浸淫本民族优秀文化,无疑是最便捷最有共鸣的选择,这正是文化类节目得以红火的潜在动因。

  中国观众在荧屏上看到了太多的喧嚣与华丽。在市场和资本的诱惑下,很多应运而生的节目只求快速拥有观众,却并不承担提供精神价值和精神力量的传播使命,似乎忘记了电视作为精神产品的本质,不关心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只关心消遣价值和产业价值。如今,强烈的娱乐饥渴渐趋式微,人们不再满足于娱乐的狂欢,开始回头寻找有价值的精神生活。因此不妨谨慎乐观:真正有文化价值的好节目早晚还会成为主流。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必将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当人们普遍地轻吟古诗、诵吟名篇、沉吟家书……这样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清流,才应该是中国人的日常景观和主流文化生活。善哉善哉!


责任编辑:惠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