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顺利完成之后,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又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该工程2016年在天津起始,已拍摄53部剧目,其中含8部评剧,在央视播出了38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为观众奉献了一批优秀精美的节目,也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为戏曲的传承发展留存下了可借鉴的艺术精粹。
当代名家代表作成为新经典
戏曲“像音像”工程选取当代戏曲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采取先在舞台取像,后在录音室看像录音,再由演员本人为自己的录音配像的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反复加工,留下最完美的艺术记录,使之成为新的经典。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介绍,2016年在中宣部指导和部署下,文化部成立了京剧“像音像”工程办公室,组建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同时制定了工程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从60岁以下获得文华表演奖和梅花奖的候选人中优中选优,遴选出了第一批102名演员,127部剧目,“十三五”期间计划录制350部京剧剧目。为加快“像音像”工程录制进度,从去年年底开始积极筹建北京基地,两个执行团队是中央新影集团和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合作单位是国家京剧院,与此同时上海基地也在筹备建设中。据悉,今年录制规划将达到98部。
著名表演艺术家叶少兰认为“像音像”工程是京剧事业的大事,京剧界从90多岁的京剧大家迟金声到众多的中青年演职人员,都奋勇当先,担当起这项历史重任。
天津京剧院王艳录制了全部的《福寿镜》《宇宙锋》《昭君出塞》,是天津名家杨文焕传授她的,这几出戏在全国已经不多见了。“杨老师的版本演起来和其他的版本不太一样,他的艺术魅力和个性非常强,通过这次‘像音像’的机会,我把杨老师这几出戏严谨地从剧本到排练到录音到录像,一步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可谓终生难忘。”
吉林省京剧团团长、高派传人倪茂才刚刚录制了高派名剧《逍遥津》,接下来还要录制难度较大的《生死牌》《摘星楼》这两部不常见的剧目。“这两个戏中高派的唱腔有些是支离破碎的,没有系统的,有的‘音配像’中也没有,我们有责任大胆地把它继承下来,还要保证质量,这对于我们院团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创作留得住、传得下的范版
“像音像”不是简单的演出实况录像,而是像与音都留下最好效果的录制工程,是一次演员、乐队、舞美、录音、录像、剧团、影视、导演、制作的大协作。参与工作的人都非常认真,录音、录像常常是一遍又一遍,力争留下最完美的艺术记录。
“我记得《西厢记》有一个唱腔很好,表演跟唱腔合不上,出不来舞台上的效果,录了20遍。”叶少兰说,“没有严格就没有艺术,没有质量就没有精品。精品不是我们自己标榜出来的,而是要通过高标准、高质量的演出,创作出留得住、传得下的范版。”
即将参加录制的著名演员李宏图对此十分期待,他说:“没有一个舞台演员不想把自己稍纵即逝的表演留下来,但每一次现场演出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像音像’最大的优长就是把演员的声音、形象、表演、舞台等取其最佳状态集结在一起。我们的演出和剧目确实需要全方位的打造和更好的包装。”
不少参与者都对天津基地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云南省京剧院副院长朱福介绍,天津基地的设备很好,舞台风格统一,舞台干净整洁,灯光透亮,就连底幕的褶皱都十分整齐,每道侧目条均制作了颜色统一的木质挡板,基地艺术总监李少波对舞台上的每个细节都严格把关。“这次与天津基地工作人员合作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对京剧艺术有敬畏之心,对待艺术认真负责,尊重艺术家,尊重艺术规律,有这样一支作风优良的团队定能确保‘像音像’工程的圆满完成。”
提高演员及剧团的知名度
“像音像”部分剧目在央视播出后,反响强烈,受到戏迷、网友的热烈欢迎。
“像音像”还提高了演员的专业水平及剧团的知名度。重庆京剧团团长、奚派名家张军强说,“像音像”工程让演员对唱词的精准、声腔、音色乃至每一句的劲头和尺寸的把握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给乐队以及舞美人员上了一次生动的课,尤其是对乐队伴奏人员来讲,在这次“像音像”录制过程中,他们在伴奏时对每一个节拍、每一个音符以及整体节奏把握上的精益求精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们的专业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央视播出的效果,使石家庄京剧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前一段时间该团在邢台农村演出时,老百姓几十里地赶过去,说刚看了“像音像”,还想看看现场。该团团长赵玉华说:“我演《勘玉钏》的时候是露天的,下了雪,我怕观众坐不住,但一直到演完,大家都聚精会神地观看,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开,台上的演员也深受鼓舞。这出戏演火了,我们的心更热了。”
全程参与“音配像”与“像音像”工程的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刘连群说,“像音像”从京剧开始试制,在做法和条件成熟以后再向戏曲全面推广,包括地方戏,“像音像”是一项有着深远设想和科学态度的文化工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仲呈祥认为,“像音像”就是中国戏曲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明智之举。它绝不只是围绕记录当下的情况,这是一种新的形式,在融合的过程当中自然就会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像音像”不能取代剧场演出,它与剧场演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但“像音像”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工程成果不仅用于资料保存和广大群众观赏,还可为广大戏曲爱好者和青年学生提供直观精准的戏曲传习教材,对促进戏曲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