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欧文学节:文学是中欧双方的共同语言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廉秀宇

2018-05-25

  “文学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语言,也不仅仅是欧洲人的语言,不仅仅是美国人的语言,也不仅仅是非洲人的语言。文学是人类的共同语言。”5月21日,欧盟驻华代表团新闻处处长峰威力在第二届中欧文学节开幕式上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欧盟驻华代表团新闻处处长峰威力

  第二届中欧文学节于5月21日至27日在上海和苏州两地举行,共包含超过20场研讨会,主题囊括“在研究中发现创造力”“短篇小说的魅力”“本土故事中的全球性主题”“写作三原则”以及“复杂全面人物角色的塑造”等。作家们可以通过各研讨会分享他们的创作经历、阅读和写作经验。

  该文学节是欧盟在中国开展的为期两年的“纵情欧洲”公共外交活动的一部分,旨在向中国读者介绍关于欧盟人文的多样性,让中国观众更直观地体验欧洲。

  2017年11月21日至11月27日,第一届中欧文学节分别在北京和成都举办。峰威力向记者介绍道: “这一届我们邀请到了更多的作家,一共有超过40位中国与欧洲作家参与到这届中欧文学节的各项活动中。”

  此外,他还表示,第三届活动考虑在广州和深圳举行,“我们希望尽可能让举办地辐射中国大部分的土地,这也是因为想要在同一时间把作家都聚集在同一座城市实在太难。”

部分到场作家

  本次参加活动的中外作家超过40位,其中欧洲作家有17位。这17位欧洲作家中,只有三位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了中文,其中法国作家Colombe Schneck和斯洛文尼亚作家Ales Steger的中文版新书发布会也会在本次文学节期间举办。

  峰威力说:“我们请来的欧洲作家,可能在中国还没有那么出名,而到场的中国作家可能很多在欧洲也还不是特别出名。有太多的作家在本国之外的地方都不为人知,我们觉得这是很令人遗憾的事情。”

  柯立思是一位被中国女人“诱拐”到中国来的德国作家。2018年是他在中国生活的第13个年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中欧文学节的活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自己经常在中国游历,但是大多数时间是和他的妻子——那位把他从德国“诱拐”来中国的中国女人——一起旅行,由他的妻子来料理旅行中的所有事情。不过,他觉得这样并不够,他希望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我觉得如果真的想要融入中国社会,那么必须得独自在中国旅行,独自准备各种事情,独自与当地人聊天,在中国独自生活。”

  这也是他的作品《独自在13亿人中:一次横跨中国的旅行》灵感的起源,“这本书整体的想法就是在13亿人中独自旅行,连续3个月在国道上旅行,从上海人民广场开始,穿越四川、西藏,这条路穿越整个中国,最后到达尼泊尔的边境。我觉得这条路极具中国特色。”

  他告诉记者 ,此前自己和中国作者的交流不多,因为语言障碍一直是一个问题。他的妻子可以说很好的德语,他的作品也是由妻子翻译的,两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德语,所以他觉得自己的汉语还不太行。这次活动他觉得是一个很棒的经历,认识了很多来自中国和欧洲各地的作家。

  爱沙尼亚罪案小说作者Indrek Hargla也是第一次参与到中欧文学节的活动中来,“我的书被翻译成了6种欧洲语言,但是没有翻译成中文。我觉得可能没有爱沙尼亚语的中文翻译,但中文作品的爱沙尼亚语翻译却不少。因为爱沙尼亚语太小众,全世界只有100万使用者。”

  这也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也告诉记者,自己曾经读过高罗佩所写的以中国为背景的罪案故事,但是高罗佩是受到古代中国故事的影响,所以他一直觉得罪案故事是起源于中国的。

  首次参加活动的中国作家btr认为,“有的出版社译介外国作品的时候会注重作者在中国的名气,或者看是不是得了什么奖。这样我能够看到的就是那么一小撮人的作品,或者只能看到那些经典的作品,不能看到那些当代人的写作。如果出书的时候不那么注重这些,可能会遇到一些更新的东西。”

  峰威力则表示很高兴看到中国作家愿意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我确信有很多中国作家很适合欧洲人的口味,但是由于语言的障碍,他们的作品很难被欧洲人接受。相应地,很多欧洲作家也会很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但是你知道我们有24种欧洲语言。因此,我们可能得寄希望于这样的交流活动,让双方的作家能够互相感兴趣,这样双方的作品都有机会译成对方的语言。”


责任编辑:霍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