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海外读者可能分不清中国诗歌传统与现代诗歌的界线,但如果你在国外说自己是一个中国诗人还是很受尊重的。”在谈到中国诗歌的时候,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国家工程执行主任徐宝锋博士显然有着和许多中国诗人或公众不同的视角。
打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后一公里”
“在海外读者眼中,中国是诗的国度,在他们眼中中国诗歌比小说强大得多,他们更愿意看到中国诗歌从古典到现代蜕变的痕迹,看到中国诗歌的传统和影响。”他认为,应该增加中国诗人在海外的诗歌节上的曝光度。国际诗歌节是诗人亮相的好机会,但目前由于经济等原因,中国诗人的参与度很低,中国诗人真正“走出去”、朗诵自己的诗歌、出版自己作品的机会比较有限。CCTSS目前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就是让海外的译者和诗歌节主办者“走进来”。让他们在中国发现优秀的诗歌群体,并将作品推介传播到海外。
据徐宝锋博士介绍,CCTSS是中国官方的一个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项目。由北京语言大学和文化部共同建设,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进行孵化,以保证它的公益性和开放性,最终把这个项目变成一个开放的平台。
CCTSS就是想支持中国文化作品和中国文化名人以及文化产品无障碍地“走出去”,打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后一公里”。
让中国作家集体亮相非常重要
“海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并不清晰,对我们文化事物的认知程度也非常模糊,在他们的眼中并没有形成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国作家群体,也并没有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中国作品图谱。”徐宝锋博士坦言,由于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的关于文化自身的想象,对于文化在目的国家或在特定区域的传播效果,缺乏比较客观的认识。因此,让中国作家集体亮相就显得非常重要。
不应该因为读了莫言而认为中国的酒的都是尿酿的,不应该因为读了《废都》就定义了中国人的情感模式,从而形成一种偏颇的印象。海外如果只对个别的作家和作品有认识,就容易使中国文学在对外传播时被误读。集体亮相的目的是抱团取暖,能够形成一个规模效应,使海外对中国文学有一个宏观的印象和一个完整的图谱。
徐宝锋博士介绍,孵化工程重点在于搭建中外翻译家汉学家人才数据库,把传统数据库变成线上线下互动参与的过程。在互动的两端是海外的汉学家翻译家和中国的作家、学者和出版人,最终在平台上能实现对接需求关系、观点碰撞和内容孵化。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最重要的是打通海外渠道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最重要的是打通海外渠道。CCTSS打破了传统发行模式,利用亚马逊等现成的国际传播平台和传播网络形成联盟化的平台体系推介中国作品。同时,CCTSS也在尝试打通包括亚马逊在内的国际主流电商渠道。线上线下共有300多家电商资源,如果全部打通之后能直通全球23万家图书馆。这将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渠道铺设成本,能够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争取时间差。
除了专业输出渠道,中国文化对外输出也着眼于公众传播渠道,包括海外的社交媒体。“在后工业时代,经典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读者也不再限于精英阶层,有的作品在海外的接受与传播不是通过专业人士而是通过普通受众的推介。正如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散落的观点成就了美国历史上最不像总统的总统。”
同时,中国文化译研网加大了自有品牌“CRC(China Reader's Club)阅读中国”沙龙的网络传播效果和推送力度。选取每次活动中的新闻曝点,做碎片化的剪辑处理,通过facebook等社交媒体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推介。一次沙龙活动就是一次碎片化的对中国作家的介绍。
“我们通过大众化的传播,把一个作家的形象打碎传播出去,让国外的受众通过互联网的视角重新拼合,在他们眼中会重新形成一个作家、作品的图谱。这才是他们所能接受的。这是由于受众时间的碎片化,使得他们没有一个完整的时间来接受一个文化符号,而特朗普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因此,预计该项目传播力会呈几何基数增长,而国外的一些主流渠道也乐见其成,让对外文化传播即有趣又有料。”
徐宝锋博士表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三个层次应分别是Discovr China(发现中国)、Understand China(理解中国)和Express China(表述中国)。最后要达到让外国人表述中国的目标,中国的故事要让本土的人去讲,“老外说好才是真的好”。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