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普德:中印两国的文化互动源远流长

来源:国际出版周报

作者:樊文

2018-06-08

e47a85865ed1293_size43_w407_h405.jpg

墨普德

印度新德里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

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

  中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地文化的互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具体到中国和印度,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互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16世纪,也就是中国的明朝时期,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问世,小说讲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经磨难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但恐怕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书中的孙悟空与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中描述的神猴“哈奴曼”有相似之处——两位都是猴王,孙悟空是玄奘的左膀右臂,而哈奴曼是罗摩的亲信。孙悟空主要保护的是“圣僧”玄奘,而哈奴曼则保护的是罗摩和他的夫人悉多。孙悟空有金箍棒,降妖除怪,而哈奴曼有神通广大的长尾巴,并且同样善恶分明。

  《西游记》中多次提到“波罗蜜”这个佛教术语,波罗蜜代表的是道德、仁爱、恩赐、智慧,是“渡彼岸之法”。《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代表的是持戒波罗蜜,在印度神话史诗中,也有相似的人物,并且角色的作用也与猪八戒非常相似。除了孙悟空和猪八戒,《西游记》中的牛魔王也能在印度神话中找到相似的人物。在印度神话中,有一个水牛魔的故事。这个水牛魔曾经与众神大战,最终被众神联合降服,与牛魔王的角色类似。此外,《西游记》中还有很多角色和概念来自于印度神话故事。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现在对于《西游记》中人物形象与印度神话之间的关联有多种说法,也无法分辨谁借鉴谁,但这也为探讨中印大同这一话题提供了有趣的角度和故事。

  中印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互动和分享还有很多例子,并且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比如中国有盘古开辟天地、死后身体各个部位变成世间万物的故事,在印度神话故事中有创造神梵天创造宇宙万物的故事。还有女娲和伏羲的故事。中国神话中女娲、伏羲是人类始祖,尤其是女娲,是创世女神,至今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中越边境地带还有女娲崇拜。在印度,也有这样的生殖崇拜,湿婆的化身林珈和他的妻子约尼代表的就是阴阳相合创造人类。

  还有就是丝绸之路。在数千年以前,这条道路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对中印文化的沟通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蚕丝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印度。在古印度政治家考底利耶的《治国安邦术》中,就记载了中国的“丝”传到了印度。从文字里也可以看出古代印度人对蚕丝的认识。印度人也特别欣赏中国的彩色丝织品,中印双方也有繁荣的边境贸易。古印度语中称中国为“Chinastan”,是古印度和波斯人对中国的称呼“Chin”的衍生,后来,“Chinastan”在世界各国推广,逐渐成为今天的“China”。只有俄语例外,俄语称中国为“契丹”(Cathe),因为辽代时期,当时的北方民族都把中原地带叫作“契丹”。

  从玄奘西行到印度,再到郑和下西洋途径印度,中印文化交融体现在各个方面,印度地方语言和汉语具有亲俗关系,如上海话、浙江方言、粤语中将长江称为“dang”,在印度东部,“dang”就是大江的意思。再如,中国茶从中国北部地区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与“茶”相关的词也流传于不同的国家。西方各国语言中具有“茶”的意思的词语的起源,主要为“chya”音系统和“tê”音系统。前者主要由陆路传播,后者则是来源于中国的闽南语的读音。


责任编辑:霍娟